●高旭斌 陈伟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朴素、最持久的底色。兵团党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培育现代城市文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塑造兵团特色城市风貌,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推动兵团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为忠实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为推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和创新要素的中枢,是人才、资金、科研技术、创业就业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区,天然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温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催化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互为一体、相互支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密度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的“硬投入”,也需要一个优良的“软环境”,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正是要打造这一“软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兵团的历史是一部屯垦戍边的英雄史诗,其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构成了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从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到创新文化产业形态,再到推动文化惠民共享,推动兵团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城市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激活城市发展动能。要以创新城市为载体,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吸引人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城市的创新潜力。三是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是实现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战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特别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空间和环境的“物理重构”带动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兵团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
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提供重要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凸显了文化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伦理内核始终围绕着“崇德向善”展开,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德向善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中华文化是兵团城市的灵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就是要用中华文化滋养各族职工群众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化熏陶,引导各族职工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文明化迈进,增强“五个认同”,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文化润疆价值目标在城乡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其本质就是在城市这一现代文明集萃地,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一是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突出以史育人,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军垦文物、屯垦遗迹、工业遗产,结合实际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切实讲好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故事。二是广泛铺陈中华文化底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出一大批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标识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有机嵌入公共服务设施、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示、直抵人心。三是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先进典型评比表彰和“兵团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培育各族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现代文明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凝聚力,增强各族职工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现实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兵团是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兵团城市的发展根植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丰厚土壤,是各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奋斗的结果。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守信、互助、和谐”的伦理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和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提供了共同的社会空间和精神场域。
一是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兵地一体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兵地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着力打造兵地互嵌式社会结构,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深入开展青少年“筑基”工程,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广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各族学生混班就读、混宿就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调动各族职工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交流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依规做好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正气充盈的社会氛围,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最广泛、最深厚、最可靠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