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智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日期:09-29
●李宛芸 张晓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加速演进,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在强化思想引领、创新发展、文化浸润、空间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理论宣传工作质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积极发挥数智技术优势,不断提升理论宣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进各族职工群众“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一是强化价值引领,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确保科学技术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全局,同时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优势,用主流价值引导各族职工群众驾驭“算法”。二是加快技术升级,搭建理论宣传矩阵。通过梳理整合优质线上资源,构建理论宣传数字化知识图谱,搭建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传播矩阵。三是依托数字叙事,深化理论宣传效果。把握数字叙事可视化、交互式、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变传统理论宣传较为宏大、单一的叙事模式为视觉听觉触觉叠加、个性化呈现、用户深度参与等融为一体的多模态叙事,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
推动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一是立足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兵团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快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链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立足农业发展优势,加大对采棉机、智慧农业制造等产业支持力度,持续深化机械化智能化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二是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兵地经济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兵团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兵地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兵地、南北疆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打造网络经济空间,突破传统区域发展限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技术共享和模式创新,提升制造环节价值含量,带动南北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各族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助力兵团文化传承弘扬。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搭建承载兵团人集体记忆的“数字载体”,不断增进各族职工群众的情感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基础。一是加快兵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围绕红色革命文化、屯垦戍边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逻辑关联紧密、可量化分析、可视化呈现的兵团文化数字化体系,为兵团文化的系统阐释与再创造提供数字支撑。二是实现兵团文化资源的高效普及。通过数智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使文化“潮”起来,提升文化感染力。运用“AI+视觉影像”技术搭建兵团历史人文景观、红色景观、自然景观等拟态空间,提炼爱国奉献、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开放包容等标志性元素,创造性演绎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引导各族职工群众沉浸式感悟兵团精神,激发情感共鸣。三是助推兵团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存储、可计算、可高效配置的数字符号,实现对文化要素的系统性整合和创造性重组,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兵团经济发展新动能。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以科技赋能,打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阻隔和信息错位壁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社会基础。一是加大数字知识普及力度,不断提升各族职工群众的数字适应力。建立健全科技类场馆,举办常态化数字科技主题专题展,开展实操类公益科普活动。二是拓宽各族职工群众信息接触面,持续增进各民族价值共识。通过算法推荐、多渠道分发工具等信息传输技术不断提高信息传播和分发效率,破除信息茧房。以用户阅读历史和兴趣点为基础,推送嵌入主流价值的个性化内容,拓宽推送面,培养用户兴趣点,拓宽用户的信息来源。三是搭建多元化社交网络,深化各族职工群众网络空间互嵌。引导各族职工群众突破以地缘、血缘、亲缘形成的交往圈,结成以趣缘、业缘、学缘等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根据用户行业特性、专业领域、符合主流价值的兴趣爱好等特点,针对性精准推送、搭建网络社交平台,引导各族职工群众在社交网络中深化情感交融。
(作者单位: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