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薇
“在日常工作中,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六师的水产养殖企业。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在养殖中遇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的研究方向。”9月18日,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水产养殖研究人员王杰说。
连日来,王杰忙着梳理在水产养殖企业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准备从中挑选可以申报的研究项目。
2015年,王杰考上了塔里木大学,本想学习水利专业,结果被调剂到了水产养殖学专业,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越学越感兴趣,甚至后来考上了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继续学习水产养殖知识。
2022年毕业后,王杰考入了六师农科所。报到的第一天,王杰才知道之前六师农科所没有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人员,他和一起考进来的另外2名同事是六师农科所第一批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研究人员。一时间,他感觉压力有点大。
“没有前辈指导,没有成熟的经验,自己只能一点点摸索。”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王杰需要快速适应环境,增强工作能力。为此,他常常深入一线了解六师五家渠市的水产养殖情况。
很快,王杰发现,因为养鱼养虾品种选择不当、挣不到钱,六师五家渠市从事过水产养殖工作的职工群众,大多数都选择放弃了这行,王杰暗下决心,要为养殖户培育出适合在当地养殖且经济效益高的水产品。“我想逐梦‘渔’乐圈,帮助养殖户增收。”王杰说。
王杰和同事决定从水产养殖企业入手,依托这些企业的项目,先筛选出合适的水产品种,再发挥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当地的水产养殖户增收。他们最常去的企业,是位于六师共青团农场的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近几年,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做梭鲈的繁育、驯化工作。王杰想:梭鲈是高经济价值品种,如果驯化成功,推广下去,能为水产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效益。可把梭鲈从只吃鲜活饵料驯化到吃饲料,是非常关键且困难的一步。幸运的是,除了王杰和他的同事外,该公司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沈志刚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刚开始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但不管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还是新途公司的技术员,他们都会耐心为我解答疑惑,帮助我快速成长。”王杰说。
有一次,王杰独自负责一批没有驯化的梭鲈鱼苗,为了那批鱼苗,他在养殖基地待了10天,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观察鱼苗的生长变化,记录相关数据。尽管那次的鱼苗驯化没有成功,但王杰收集了很多关于梭鲈鱼苗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之后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推进了项目。
今年5月,王杰和同事对32日龄的梭鲈鱼苗进行拉网转运,通过应用“外塘+车间”分段养殖模式,显著提升了鱼苗的成活率,在梭鲈鱼苗繁育与驯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后续我们将着手研究梭鲈的盐碱度适应性,深入探索梭鲈在盐碱水环境中的养殖新模式,助力当地渔业高质量发展。”王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