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
“给我来碗凉皮,加辣!”
“给我多加点料汁!”……
9月20日中午12时,六师芳草湖农场宏顺凉皮店便已聚集了众多点餐的食客。
恰逢“中国农民丰收节”,六师芳草湖农场的冬小麦灌浆后穗头饱满,田埂边的线椒也晒得通红。宏顺凉皮店店主张学红看着案台上新磨的麦粉、罐里的陈醋、竹匾里自晒的红辣椒和瓷盆里清洗的青韭菜,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眼里满是笑意:“我们店的凉皮卖了11年,味道一直没变,货真价实的好食材,就是我们的金招牌!”
张学红的凉皮手艺,是十几年前跟师傅学的。师傅当时叮嘱她:“做凉皮,得盯着地里的收成。新下来的麦子磨的粉,蒸出来才筋道;当季的辣椒,晒好碾碎了才够味儿,这都是凉皮的魂。”这话她记了11年,从没含糊过。
每年麦子丰收,她总是专门去奇台农场买小麦粉;到了秋天摘线椒,她就蹲在菜园里,专挑那种红得透亮的,回家晒干了自己动手碾成辣椒面;就连拌凉皮用的黄瓜、韭菜,也得是从自家菜地里采摘、收割的。
“师傅当年的话一点没错,这凉皮的魂啊,全在这些新鲜实在的食材里。地里的收成不糊弄人,我选料、做凉皮也不糊弄人。11年味道不变,靠的就是这份跟着丰收走的实在劲儿。”张学红说。
制作凉皮的每一步,张学红都守着老规矩。洗面筋要来回搅动2至3个小时,直到盆里的水清澈透亮;蒸凉皮的火候得精准把控,大火上汽后转中火,3分钟刚好,久了会硬,短了会烂;调辣油更是关键,八成热的菜籽油要分三次浇在辣椒面和香料上,这样香得层次分明。如今,不少学徒跟着她学手艺,她从不藏私,却反复强调:“手艺好学,可对丰收的敬畏难守,少了这份心,凉皮就没那味儿了。”
今年,张学红的凉皮成了六师芳草湖文旅的“流动名片”。以往只在店里忙碌的她,跟着农场的文旅推广脚步,把这碗藏着丰收密码的小吃送到了更远的地方。
7月18日,新疆“兵超”在六师五家渠市拉开帷幕,34支球队点燃了赛场热情,张学红的凉皮也摆到了“兵超”的美食摊位上。“有个外地游客吃完跟我说,这凉皮里的麦香、辣味儿,吃着就像看见了新疆的麦浪。”张学红想起这事就忍不住笑。
8月的贵州村超全国赛,更让张学红的凉皮火出了圈。出发前,她特意带了刚磨的新麦粉,“要让南方朋友尝到最正宗的丰收味道”。比赛当天,她凌晨4时就起床涮凉皮,到中午12时,500份凉皮就全卖光了。有榕江的食客吃完特意来问:“芳草湖在哪里?下次一定要去看看。”这句话让她格外触动:“原来手艺能当‘介绍信’,把家乡的美食和风景都带出去。”
8月9日,芳草湖农场广场上的第三届“爱嗨芳草味 一起向未来”美食文化展,把临近丰收节的氛围推向了顶峰。70多个美食摊位一字排开,粉条鸡、大锅盔、水蜜桃等带着丰收印记的美食琳琅满目,而张学红的凉皮摊位前,队伍从开场排到散场。她在操作台前站了整整一天,切条、拌料、浇秘制酱汁,动作娴熟得像在表演。堂食的客人围坐谈笑,说:“这凉皮里全是丰收的烟火气”;打包的食客提着餐盒,念叨着“要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以前做凉皮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张学红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里满是自豪。如今,她的小店成了传承手艺的“大本营”。经她带出的徒弟已有十几个,不少人开了自己的凉皮店,靠着这门手艺增收。而芳草湖的凉皮产业也越做越大,目前已有34家实体店,昌吉、乌鲁木齐的品牌形象店开了5家,农场还计划年内新增至10家,让更多人尝到独属于芳草湖农场的丰收味。
傍晚时分,喧嚣逐渐散去,张学红解下围裙,站在店门口望着远处的田野,疲惫还挂在脸上,但她的笑容格外满足。11年来,她不仅守住了制作凉皮的匠心,更让这碗凉皮串起了丰收的喜悦与文旅的活力,在农民丰收节的乐章里,奏出了最动人的烟火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