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抓好基层这个兴疆稳疆之重:“要坚持工作力量下沉,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要直达基层,充实基层一线力量”;
强化边疆治理:“加快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
稳中求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全正确,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错综复杂中守正创新、在矛盾风险中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和魂,必须长期坚持。
一组数字,照见方略落地的“幸福账本”:2024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3万元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万余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2.38万余元和1.25万余元。
如今,天山南北、塔河两岸,处处见新景。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戈壁滩上绿洲如画,多彩文化交融共生,新疆大地,欣欣向荣,激荡着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钢铁驼队”,畅连亚欧。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作业场内,机车穿梭。沿丝路古道一路向西,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2天可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硕果累累”“你们在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同铁路货运窗口工作人员及现场办事人员亲切交流。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新疆的区位优势:“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
思路一变天地宽!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偏远之地。如今,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推进,新疆乘势而上,西北边疆变身开放前沿。
大开放,带来大跨越。一座座口岸,一条条“经济动脉”,千年丝路古道,见证绵延的通商足迹,见证新疆与世界紧密相连。2022年至2024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3年跨越3个千亿元台阶。
大跨越,带动大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思虑长远,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小院里花团锦簇,葡萄架上果实累累,“我家的葡萄很甜,我家的日子比葡萄还要甜。”说起这些年家里的变化,阿卜都克尤木·肉孜笑逐颜开。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看望干部群众,走进了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时至今日,他仍清晰记得总书记温暖的话语:“凡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事,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我祝愿你们在党的政策扶持下生活得更加幸福。”
“这些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好政策就像甜蜜的葡萄,一串接一串!”阿卜都克尤木·肉孜高兴地说,开拖拉机、种花草、搞养殖,村里各项产业红红火火,“在家门口就能有事干、有钱赚,大家生活很舒心!”
新疆各族群众的民生冷暖,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牵挂。
给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回信,祝愿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同南疆地州的负责同志座谈,嘱咐他们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
参加全国两会新疆代表团审议,强调“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一个个嘱托,一项项行动。“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聚焦养老、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群众关切,新疆将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项项行动,一个个蝶变:教育投入在加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资源更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就业保障更有力,全面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施策”……
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新疆各族儿女的幸福图景,一点点勾勒描绘,一步步变为现实。
“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难、关系群众利益的声音都要及时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更凝聚人心。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绿树成荫、红墙掩映。
社区广场,居民们载歌载舞;活动中心,孩子们一起上国学课……“在这里,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团结在活动中深化,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
固原巷社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占社区总人口的95%以上。“小院各族居民相亲相爱,就像总书记说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张耀文笑容挂在脸上。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殷殷叮嘱。还是2022年的新疆之行,总书记来到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仔细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学著作,语重心长地说:“必须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现场聆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古扎努尔·玉苏甫,如今已是新疆大学“石榴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成员,深入学校、乡村、企业和社区,她用“青言青语”和各族群众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讲中华民族的历史,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在吐鲁番交河故城,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今,走进夜色中的交河故城,橘黄色牛皮纸灯沿千年街巷蜿蜒。近年来,“夜游交河”项目通过实景演绎吸引了各地游客,沉睡的遗址焕发新生。
从交河故城夜游项目的创新,到莫尔寺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到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的建设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心。
人心,不以山海为远。
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有一面壁画,满满的湖南元素,绘不完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深情厚谊。
相隔3000多公里,挡不住他们像走亲戚般常来常往、越走越亲。2020年9月,新城西门村与湘西十八洞村结成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实现了“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和“精准援疆的践行地”的“握手”。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城西门村,先后考察党群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这句温暖的话语,让许多村民记忆犹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承诺,也是笃行。这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援疆工作,“这个事业很有意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举全国之力,解决一些重大任务。”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党中央关心关怀,全国倾力支援。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安排援疆资金超2000亿元,持续投入人才、技术等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支援格局。对口援疆,让各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不断夯实巩固。
一项工作,坚持了20多年,彰显新疆之于国家的分量:“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
二十余载久久为功,2600多万新疆各族儿女像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团结带领下,贡献汗水、智慧和力量——情暖天山气象新!
新时代的新疆、团结奋进的新时代中国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荡人心:
“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
(原载《人民日报》9月22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