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完善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7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杨须爱

民族是人类最具生命力的组合形式之一,民族意识则是民族的核心要素。以无产阶级革命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推动各民族构建多民族共同体,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途径。然而,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基本上是空白的,实践是失败的,其以苏联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摆脱苏联民族理论政策的影响,得以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形成,科学回答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增强各民族凝聚力、有效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最大限度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问题。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以“整体论”与“部分论”、“全局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

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时间长河里,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彰显出独特的形成发展规律。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西方民族理论无法解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无法直接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一重要论述既阐明了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根本价值,也为我们科学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指明了根本方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蕴含与强化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这一重要命题。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要旨。民族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最具动员力、凝聚力的社会要素之一。这是一条社会规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始终在遵循这条规律,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对这一规律的运用并不成功,根源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建设多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对民族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在总体上是成功的,根源在于遵循了引导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始终围绕动员、引导、推动我国56个民族和各地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展开,最终都指向如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一伟大实践的根本特征与要旨的彰显。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造福我国56个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56个民族共同努力。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最广的地区。边疆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抵御敌对势力破坏、渗透的前沿阵地。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极端重要、任务十分艰巨,其成效事关党的民族工作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多次亲临边疆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治国必治边”重要战略思想,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方略战略,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夯实了动员边疆地区、重点区域与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在这层意义上,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要论述的集大成者。(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