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常驻记者 杨俊钦
“叔叔你看,我现在能自己走去学校了!”9月2日,在视频通话中,家住和田的16岁少年买买提明·麦麦提依布拉音兴奋地说着,向远在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四师医院副院长朱凤平展示着自己的康复情况。屏幕那头,这位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买买提明·麦麦提依布拉音出生便患有双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因家庭贫困错失黄金治疗期,多年来只能用足背艰难挪动。今年5月,当得知对方病情后,朱凤平联系了华山医院足踝外科主任王旭。王旭从上海赶到四师医院,为孩子实施综合手术,让其变形的双脚逐渐恢复正常形态。
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是朱凤平援疆8个多月来无数个感人瞬间的缩影。今年1月,朱凤平随中组部第25批博士服务团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开始了他的援疆之路。
谈到援疆决定,朱凤平坦言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我爱人也是医生,她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选择。我们都认为,新疆地处偏远,更需要优质医疗资源,援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里更能实现我的价值。”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朱凤平发现,四师医院连续多年无课题项目立项,科研工作较为落后。“科研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科研就没有技术进步,更谈不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朱凤平说。
作为副院长,朱凤平主动请缨,全力推动该院科研工作。在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支援兵团四师前方工作组的支持下,他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申报兵团级课题16项,目前已成功立项兵团级课题3项。其中,作为负责人,他带领神经医学中心申报的课题获批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朱凤平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在兵团首次成功开展了机器人辅助脑深部肿瘤活检手术和“细胞级”细胞镜辅助精准切除恶性脑肿瘤手术。
“现在我们可以实现细胞级别的肿瘤切除精度,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四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孙炜说。
援疆不仅是技术援助,更要实现“造血”功能。朱凤平牵头组建了神经疾病中心MDT诊疗团队,并首次组织兵团团队参加国家神经疾病中心MDT会议,该团队成功获批“绿洲英才”创新团队。
“朱院长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病人都特别用心,对年轻医生更是悉心指导,充分发挥了援疆的作用。”镇江援疆前方工作组副组长、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惠说。
“沪疆之间,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朱凤平说,为此,他积极邀请复旦大学专家来疆指导,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华山医院和四师医院间建立长期联系机制。
在天山脚下的这段时间里,朱凤平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正如他所说:“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时,导师告诉过我一句话,老师是培养人,医生是治病救人。在接下来的援疆岁月里,我要继续努力,以治病救人为初衷,多做实事,多解难题,让更多边疆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