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师一六一团芍药谷景区,万亩野生芍药引来游客驻足打卡(资料图片)。一六一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以“一心、两谷、三线、多点”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 孙雪 摄
8月20日,游客在四师七十一团七连观赏自然美景,体验哈萨克族民族风情。七连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人气旺盛的田园综合体,初步形成生态观光、军垦文化、民俗风情、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体系。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8月29日,二师三十四团护林员在防护林里巡护。三十四团大力推行“工程+沙产业”治沙模式,建成由重点公益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城镇绿化林组成的五级防护林体系,“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 1.97 万亩,义务植树 370 万株,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俊伟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两山”理念科学指引下,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当好生态卫士,积极推进美丽兵团建设,让绿色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二师三十四团、草湖项目区四十一团、四师七十一团、九师一六一团4个团场入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兵团如何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新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前往这4个团场进行深入采访。
向沙宣战:荒漠披绿装,黄沙变“金沙”
长期以来,在与漫漫黄沙的博弈中,二师三十四团走出了一条“向沙要绿、以绿生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逆袭之路,让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孕育财富的沃土。
白露时节,走进二师三十四团,记者看到,连片的梭梭林如绿色屏障横亘在沙漠边缘,其根部寄生的“沙漠人参”肉苁蓉长势喜人。
三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的中间地带,曾是战风沙的“主战场”。“以前,职工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早上出门不关窗,晚上回来睡沙床’。”作为土生土长的“兵二代”,该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龙进亲眼见证了团场从黄沙漫天到满目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三十四团持之以恒推进科学防沙治沙,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平均每年2000余亩的速度在团场周边荒漠栽种沙枣、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同时配备专职护林员64名,配合连队管护全团所有林地和野生植被,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罗剑洪介绍,团场还将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做大梭梭接种肉苁蓉、间种罗布麻等特色产业,逐步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团种植梭梭等沙生作物2.2万余亩,接种肉苁蓉1.2万余亩,带动就业250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不满足于发展单一产业,三十四团又将目光投向了沙漠上空的阳光,积极发展“光伏+”产业。2022年,团场与央企合作建设20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上亿千瓦时。
多年来,通过防沙治沙、遏制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兵团“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如今,兵团森林蓄积量达29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15%,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
为进一步提升治沙成效,兵团不断探索创新治沙模式,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水为脉:清流惠民生,碧波孕产业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草湖项目区四十一团依托水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潺潺碧水不仅滋养了生态,更孕育了富民产业。
“以前的盖孜河又脏又臭,岸边全是垃圾,现在水清了、树绿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来河边散步!”四十一团一连职工陈瑞红指着眼前的盖孜河,满脸自豪地说。这条穿团而过的河流,曾因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而浑浊不堪,如今却是一派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保水就是保生态,护水就是护民生。近年来,四十一团严格执行“水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盖孜河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盖孜河景观带,对河岸绿化和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使其成为休闲旅游的新亮点。
以水为基,四十一团依托邻近喀什市的区位优势,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由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开发建设绿美南疆林业产业园,积极打造近郊游、生态游、休闲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此外,四十一团还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将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与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欣赏生态美景的同时感受兵团独特的历史文化,走出了一条以红带绿、以绿促红、双轮并驱的文旅发展路子。如今,绿色产业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在这里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稳步前行。
生态好、文旅好、产业好,荣誉也纷至沓来,近年来,四十一团相继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了让碧水长流,兵团立足区域水资源特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地见效,建立健全覆盖兵团、师市、团场、连队的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职,对辖区河流湖泊进行常态化巡查和管护。2024年,1052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查河湖逾3万次,巡查河道累计里程21.9万公里,精准发现并清除河湖“四乱”顽疾47处。
同时,兵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近年来,兵团通过实施生态输水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让塔里木河下游重新迎来了潺潺流水。如今,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逐渐恢复生机,大片枯黄的胡杨树重新长出了绿叶,野生动物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融景于产:生态做底色,文旅绘蓝图
当生态资源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便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四师七十一团和九师一六一团以生态为笔,以文旅为墨,描绘出“景美、业兴、民富”的新图景。
近年来,七十一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双新配套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巩乃斯河沿岸生态廊道为基础,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为目标,因“连”制宜,探索出“两山”理念转化新路径。
七十一团七连毗邻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唐布拉百里画廊景区、库尔德宁景区、喀拉峻景区,有鲜明的军垦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七连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宜居民宿、康养度假等新业态,探索出一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路径”。目前,连队运营民宿60家,从业居民占连队总户数的50%,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此外,七十一团还积极打造“兵团绿农”“双新佳牧”“双新种业”“天香伊牌”“天香酒业”等优质生态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农业与职工群众双赢共富。
如今,七十一团在伊犁河谷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下,已初步形成“一心一轴三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即:以七十一团霍斯乌特开勒旅游小镇为中心,巩乃斯河为生态轴线,辐射焦化厂工业煤矿旅游区、七连花果山旅游区和四连农业休闲观光基地体验区,年均客流量达25万人次,拓宽了生态富民之路,该团七连也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以前守着好风景却没饭吃,现在才明白,这花、草、空气,都能变成钱!”九师一六一团八连职工许国民说。
每年夏季,一六一团芍药谷景区数十万株芍药竞相绽放,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位于巴尔鲁克山脚下的一六一团,林草覆盖率达78%,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该团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实施连队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河流水生态修复及退耕还林工程,将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边境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全力打造“云上草原、红色故乡”旅游品牌,让绿水青山“好风景”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钱”景。
“去年,光芍药谷景区就接待了3万多人次,我开的农家乐年利润有30多万元呢!”许国民乐呵呵地说,虽然生意火爆时自己忙得脚不沾地,但换来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一六一团不仅拥有国家4A级景区芍药谷,还拥有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小白杨哨所、吐尔加辽草原等24处迷人景致。此外,团场还开设有40多家农家乐,构建起大众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链,带动就业500余人,平均每年增收超500万元。
一六一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吴新宏满怀信心地说:“一六一团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以生态绿色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不断延伸生态产业链,力争把巴尔鲁克山的‘绿水青山’变成职工群众的‘金山银山’。”
从二师三十四团的“沙漠变银行”,到草湖项目区四十一团的“一河润百业”;从四师七十一团的“河谷串珍珠”,到九师一六一团的“草原绽芳华”,兵团各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不同发展路径,共同交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优异答卷。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兵团正以生态美为底色,以产业兴为动力,以群众富为目标,让每一片“绿水青山”都成为职工群众的“幸福靠山”。如今,行走在垦区大地,“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