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平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科学谋划和制定“十五五”规划,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速度的阶段性要求。经济增长速度是五年规划的首要阶段性目标。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速,一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通常而言,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时增速较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保持中高速。二是取决于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取决于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虽然我们不盲目追求增速,但是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阶段性要求。“十五五”期间,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集中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资,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尤其是要投资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持续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阶段性要求。“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产业转型还体现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需求,需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服务业质量。
准确把握协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要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阶段性要求。“十五五”时期,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关键领域,推动改革走深走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同时,认真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特别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金融监管与风险处置机制。对标国际规则,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行高水平开放。
准确把握民生福祉的阶段性要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托育、养老等,将是“十五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保障就业优先,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加高品质住房供给,坚定推进房地产回升向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布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在“十五五”期间,我们要锚定“双碳”目标,实施能源革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努力到2030年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左右。对传统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进行绿色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低碳化。实施生态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守住生态红线。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准确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阶段性要求。“十五五”时期,要通过建立关键产业备份系统,保障能源资源供应,保证产业链安全,加强粮食、能源、矿产、数据、网络、金融、产业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特别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经济安全保障,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风险。通过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高水平社会治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