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文化润疆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金玉萍 王钦芝

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润疆,既顺应新形势下数字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又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提供新的方法路径,让人们更加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成果,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感知、认知、认同,进而实现增进“五个认同”的价值目标。

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润疆,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丰富和充实各族干部群众精神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繁荣发展、熠熠生辉。长期以来,受地理空间、语言差异、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制约,文化传播呈现出时间或者空间偏向。但数字媒介兼具时间和空间的偏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极大扩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用户覆盖范围。

数字技术重构了传统传受关系,强化了接收者的主体性、二次传播的分享性,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创造出文化传播新业态,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新的媒介技术语境。当前,随着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传播方式和内容生产,满足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需求,而且凸显了文化接收者的能动性和共享性,使文化传播模式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受众不再是文化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自由表达观点,并有选择地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从而使中华文化传播的接收群体更加多元化,增强了文化影响的渗透力与延续性。

数字技术对于文化而言,不仅是文化生产的要素和载体,也可以催生出类似网络文学、网络动漫、云旅游、云展播、云演出等新的文化业态,创造出新的文化语境,实现“文化+产业”的多方面融合,推动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人们共享中华文化成果提供便利。利用新媒介优,通过线上线下的全场景运行,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能够为新疆各族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助力中华文化遗产传承和守护

中华文化具有历史形成性,文化润疆要讲好中华文化的历史故事、中华文化的传承故事。中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程。每一件文物、每一项文化遗产都镌刻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介入能够让更多文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推进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一方面,它推动文化价值从隐性走向显性,不仅揭示其历史意义,而且对其艺术结构、科学逻辑和社会功能进行多维解析与呈现,使得文化遗产成为可被公众认知、阐释与共鸣的意义载体。另一方面,数字化构建起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新型对话场域,现代传播渠道使文化遗产从馆舍走向社会、从历史走向现代、从专业走向日常,激发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新疆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新疆驿道文化资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民间文学《玛纳斯》展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木卡姆艺术则是维吾尔族人民多才多艺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中。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进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新疆的文化遗产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激发新疆各族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连接,使蕴含中华民族团结与和谐理念的文化滋养人心、润泽心灵。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然而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因长年受自然环境侵蚀或者人为因素影响而遭到严重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找不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而逐渐式微,甚至面临消失风险,传承守护文化遗产已成为重要时代命题。数字化建设构建起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系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多元化路径。一方面,借由数字技术对受损古籍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扫描、建档,使得濒危遗产得以脱离脆弱的物理载体,获得数字化新生,确保文化基因的延续性与可及性。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虚拟空间技术、增强现实(AR)互动体验等手段,构建高度还原的三维虚拟场景,宣传展示文化遗产及其衍生品,能够使观众置身文化遗产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其独特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氛围,拉近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实现对其传承和守护。

筑牢中华文化认同根基和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依托与实践路径。在文化润疆数字化建设中,数字技术为人们直观了解各民族文化、历史、风情,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强大力量,自觉增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技术打破了民族交往的传统地理边界,催生了一个跨地域、即时性的“线上+线下”二元空间,标志着民族工作和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场域发生了根本性位移。数字媒介通过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不断加深社会媒介化程度,重构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为文化润疆工程推进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动能。网络传播对时空边界的打破和对日常生活的嵌入与渗透,使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文化。比如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社区、广场、商业街、景区等各类生活空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或者通过数字技术将民族团结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创作成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创产品等,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依托数字化平台,通过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行现代性转译与视觉化重构,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交往交流交融。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的“保护”范畴,是一种主动的“文化叙事”与“意义生产”。借助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展厅及融媒体传播矩阵等,将石窟艺术、民间史诗、传统节庆等中华文化符号,以及“锡伯族西迁戍边”“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动人民族团结故事,整合为一套贯通历史与当代、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沉浸式符号表征体系,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

数字化还可以革新认同塑造的传播范式,实现从大众传播到精准认知干预。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洞察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点和兴趣偏好,使内容创作和传播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这种基于数字化的认同引导策略,旨在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以契合个体认知的心理方式,将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声地嵌入个体意义世界之中,能够实现中华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本专栏由兵团日报社、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