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屯垦戍边历史实践对当代新疆治理的经验启示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卿涛

新疆的屯垦戍边实践历史悠久,自西汉西域都护府设立以来,屯垦戍边作为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战略,历经两千多年沉淀,形成了制度更迭为基、经济驱动为要、文化融合为魂、生态守护为根的治理体系。这种“寓兵于农、以农养兵”的治理模式,不仅保障了边疆安全稳定,更推动了边疆经济繁荣与文化交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维稳戍边是兵团的看家本领”。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边疆治理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

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体现维护边疆稳定目标下“变”与“不变”的战略智慧。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屯田乃千古之策”。屯垦戍边既是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古代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屯垦是手段,通过人口聚集、土地开垦、农业生产、区域治理,为戍边提供稳定的人口资源和粮食物资保障。戍边是目的,通过对边疆的经略、守卫,达到边防安全、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的目的,从而保障国家的繁荣稳定。历史上,屯垦戍边通过军事驻屯与农业开发相结合,构建了边疆安全的战略防线。唐代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通过军镇体系抵御外敌入侵;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军政事务,通过军事力量维护边疆稳定。屯垦戍边的组织形式、表现方式虽历经变化,但其在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屯垦戍边的战略性继承,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提高维稳戍边能力”“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戍边使命始终未变,而戍边形式进一步迭代进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疆治理战略上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

从“多元一体”到“党政军企合一”,体现了边疆治理制度的可持续进化。“多元一体”通常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既保持多样性又形成整体性。从汉代西域都护府到魏晋西域长史府,从唐代安西都护府到清代伊犁将军府,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形成了完整的多元一体制度体系。汉代西域都护府首创“军政合一”治理模式,通过设立屯田都尉、戊己校尉等职官,实现军事防御与农业生产双重功能;魏晋西域长史府下设有军队,除屯田外,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唐代安西四镇屯田采用“军屯+民屯”双轨制,既保障军事供给,又推动地方开发;清代新疆建省后,刘锦棠推行“郡县制与札萨克制并行”,实现“军府制”向“省制”的转型,确立了与内地一致的行政司法体系。这种“多元一体”的制度设计,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适应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特殊体制,这是屯垦戍边制度基因的现代延续。当前兵团不断深化“师市合一”“团镇合一”改革,通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利用“数字政府”平台提升治理效能。这些实践表明,制度创新需兼顾“传统优势”与“现代需求”,运用系统思维,探索适合新疆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农商互促”到“高质量发展”,体现了边疆发展路径的历史性变革。经济驱动是边疆治理的“压舱石”与“发展极”。汉代屯田以“粮草自给”为目标,通过“三十税一”的优惠政策吸引移民。唐代天山南北屯田规模达“安西二十屯”,年产量超40万石,不仅保障了军事供给,还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清代林则徐推广坎儿井、捐修湟渠龙口工程,推动农业技术传播;左宗棠设立“义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稳定边疆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实现了从“传统屯垦”到“现代产业”的升级,有力地夯实了新疆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历史实践证明,始终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引擎,边疆治理才能不断实现新的跃升。

从“胡汉交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系统性升华。文化融合是边疆治理的“软实力”与“凝聚力”,也是最持久、最深层次的融合。汉代屯垦区设立学官教授《毛诗》《论语》《孝经》,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城使用中原教材,唐代西域乐舞与中原诗词双向交流,通过屯田、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胡汉交融”的文化交流交融景观。清代官员方士淦记载屯垦城市“地方极大,极热闹”,反映了文化繁荣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不同形式铺陈到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旅游景区等场所;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充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以及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新实践,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实践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关键路径,也是支撑边疆治理的基础性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