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共享发展成果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请进,院子里的菊花开了,苹果和葡萄也熟了……”8月30日,在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花栖小院”民宿经营者艾力·阿布都热依木热情地招呼来自陕西的游客。
“以前的十八连,被大家称为‘盐碱地上的羊圈’。近几年,连队建起了美食广场、主题公园和游客服务中心,连队‘两委’成员帮我发展旅游业,旺季1个月能增加6000元收入呢。”艾力·阿布都热依木说,民族团结一家亲,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十八连援疆创业园区的新疆豫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10余名少数民族工人弯腰专注地进行切割、焊接作业,一扇扇专业护栏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周边市场。十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周林说,援疆创业园内的8家企业为100余名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让他们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饭碗”。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创造了好环境,白天我们勤劳致富,晚上和各族朋友一起休闲娱乐,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四十四团一连居民艾克热木江·艾尼完尔高兴地说。生活在美丽的田园式家园,各族职工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各团场奔涌着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合点、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
金灿灿的吊干杏销售火爆,助力一师阿拉尔市职工群众增收致富;黄澄澄的沙棘丰产丰收,让九师白杨市沙海“披绿”又“生金”;满树的玉露香梨皮薄多汁,成为十师北屯市特色林果业“新秀”……兵团用好用足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大做强边境团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特色产业,业兴人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族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履行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功能,兵团积极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及各类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群众互嵌式发展项目,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职工群众心中。
引领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热情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兵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覆盖机关、团场、学校和企业。至2024年,兵团14个师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持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微行动,培育“好职工”“好家庭”等先进典型,在天山南北掀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浩大声势,为更好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促兵地融合 交往交流交融情深意长
“沙质土壤疏松透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产出的哈密瓜皮薄肉厚、香气浓郁……”日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网络达人们来到六师一〇六团,与团场同行共同向网友推介“从田间到舌尖”的甜蜜。
“兵地携手,让两地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呼图壁县委网信办副主任桑那哈西说,这场活动是兵地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有路走”到“走好路”,六师五家渠市交通运输局主动与自治区、昌吉州等相关部门协调对接,将S102线乌五公路提升改造为兵地融合发展的“同心路”;昔日荒芜的头屯河谷,经过昌吉市与十二师共同治理,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是全疆生态修复的典范,更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见证……
同顶一片蓝天,共处一方热土,融合发展是兵地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十二师与昌吉州建好用好兵地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产业互补、商贸互动、文旅互促,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兵地协同发展成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思想,兵地双方深入推进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深度嵌入、优势互补,着力促进各族职工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基础设施共建更加全面。兵地积极打破区域壁垒、强化政策衔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信息、供热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一张网”“一张图”建设,推动文旅资源统筹规划、串点成线,加快促进兵地联动一体发展。
产业协作更加紧密。兵地围绕现代煤电煤化工、硅基铝基新材料、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协商衔接,合资组建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共同推进哈密、准东、南疆环塔里木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社会保障协同共治更加有力。兵地加强“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在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领域探索更多融合发展新机制,让民生福祉有深度更有温度,推动各族职工群众交流互动、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断开创兵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在天山南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各项事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凝聚起携手向前的强大力量,共同开创新疆和兵团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