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藏在木纹里的记忆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6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庞琦

泡桐、梨木、枣木、苹果木、桃木、红柳木、黄杏木、胡杨木、桑木……每一件静静陈列的木器,都在无声诉说着树木的前世今生。由青年作家蔡淼创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南疆木器》,以散文诗集为独特载体,细致记录了150种南疆木器,将南疆大地的草木记忆与人间烟火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本书既是对南疆植物树种的珍贵梳理,更是对南疆生活肌理的深情描摹与细腻刻画,字里行间满是土地与生命的温度。

初读这本书,我对书中各式器具的用途十分好奇。那些形状各异的木头物件,曾在南疆人的生活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再读时,忍不住为南疆匠人的巧手与聪慧感叹:一块普通的木料,经他们砍、旋、抠、挖、磨、雕、烫,便化作精美而实用的器物。多读几次才恍然发现,这本看似记录木器的书,实则是一部鲜活的南疆生活“百科全书”,里边藏着人们三餐四季的烟火、世代相传的智慧,还有流淌在时光里的情感与记忆。

“对木头内心深处的纹路和肌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者在书中这样讲述对木器的深情。后来作者在喀什生活了十余年,这份兴趣愈发浓烈。凭着“对木头偏执的喜爱”,他深入街巷巴扎、田间地头,细致观察每一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木器,最终明白,“南疆的木器和人们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比其他材质的器具更具有生命力”。这些木器是奏响旋律的乐器、承载三餐的生活用品,还是记录时光的文具、家家户户都在用的家具,它们都是树木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表达与呈现。指尖划过木纹,鼻尖萦绕木香,便能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质感与美好,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与生命,要对生活满怀热忱。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谷雨过后,满树明艳的紫色桐花缀满枝头,告诉人们晚春时节并不“晚”,一切都来得刚刚好。泡桐木也带着这份“刚刚好”的特质,“朴素的材质里裹挟着祖辈的生活经验”,质地“轻薄如蝉翼”,性情“平实、坦然、无畏灼痛”,正因如此,它成就了“南疆孩子的第一个碗一定是木碗”的温暖传统。怀孕的母亲总会满心爱意,为即将出世的孩子精心挑选一块泡桐木,制成小巧的木碗。一只小小的木碗盛满了妈妈源源不断的爱。

梨树,属蔷薇科梨属,世界已知约30种,中国便占13种。早在《齐民要术》中,关于梨树的嫁接方法就已有了完备的记录,足见其与人类生活的深厚渊源。对南疆人而言,梨树的树叶是书写生活的文字,它的花与果实是点缀岁月的插图,伴随着风吹的轻响、鸟鸣的清脆、日晒的温暖、雨淋的滋润,一年年生长、结果,也一年年见证着人间故事。“那年,爷爷砍倒了一棵和自己同岁的梨树,做成了一个花木箱”,此后每年转场,奶奶都会带着这个花木箱上路。旁人看来“花木箱里什么也没有装”,可在奶奶心里,箱子里装满了沿途的风景,青青的草地、皑皑的白雪、马儿飞奔撒欢时的嘶鸣、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作者笔下的梨树,是承载记忆的花木箱,更是藏着时间与温情的八音盒,不停地循环播放着生活的赞歌。

杏树,属蔷薇科杏属。春分时节,杏花悄然绽放,在枝头无声等待着春雨的滋润。杏花的花期虽然很短,却开得十分绚烂。“杏木香甜”,作者敏锐地发现,杏木凭借独特的温润质地,成就了在“薄唇上舞蹈”的库休克(维吾尔语意为“木勺”)与乃依(维吾尔语意为“横笛”)。杏木见证着南疆人的一生,他们“用库休克盛汤,微甜中带着些乡下黄杏的气息”,克孜尔的石窟壁画里,乃依的吹奏声“依旧鲜活如初”。作者在书里写风吹杏花、扑面迎春的美好,写万物生长、深情等待的温柔,写那悠扬的笛声飘向比风更远的地方。

桑树,属桑科桑属,是落叶乔木。世界很大,大到能容纳万千风景;世界很小,小到一片桑叶就能承载生命的意趣。桑木在匠人手下,能化作都塔尔(维吾尔语意为“两条弦的乐器”)等带着弦音的弹拨类乐器。这些乐器有的“造型优美,线条感十足”,有的“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自由切换”,有的“清脆明亮,铮铮悦耳”。无论形态与音色如何不同,当琴弦拨动、乐声响起时,“一种辽阔的快乐便铺陈在每个人的心间”。

桑木是南疆大地上的一道风景,诉说着关于南疆、关于木器、关于生活、关于你我的故事。此时,“清晨与暮色已不再是关键”,因为所有美好的期盼、人间的烟火光景,都在这本书里,化作对南疆生活与各族群众智慧的近距离特写,生动而鲜活。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的是木器,更是木器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记载的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人们热爱生活,从木器日渐温润的包浆与光亮里,感知生命的温度与美好。随着时间的脚步缓缓向前,每个人的幸福与记忆,都被刻进了木器的年轮与木纹里,成为永不褪色的南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