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与故乡一起活着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6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申玲

对我们这些兵团第二代、第三代而言,兵团农场是心中始终牵挂、永远难以忘怀的所在,这里不仅留存着我们成长的印记,更是父辈挥洒血汗、最终长眠的故土。

作为扎根兵团的写作者,姜继先的创作始终与农场的风物烟火、人物故事、云霞日月紧密相连。他在兵团五师九十一团生活、工作了28年,这段人生中最富活力的青春岁月,为他的写作铺就了深厚的生活底色。因此,他的作品十之八九以农场为背景、从农场取材,也正因这份坚守,才有了长篇小说《苍山北望》《夹面滩》《生死局》,小说集《像鸟儿一样飞翔》、散文集《苍茫的呼唤》《高的是玉米矮的是棉花》《父母往事》等多部佳作。

无论长篇还是中短篇,姜继先的写作核心从未偏离农场。作家郭晓力评价他的写作是“与故乡一起活着”。他说:“每个作家的心里,都深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地气滋养了他,使他的灵魂扎根,故乡为他的生命打上了永不销蚀的烙印。与其说姜继先的故乡在鲁西南,不如说他更认可的故乡,是他笔下新疆兵团那个叫夹面滩的农场,那里才是他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是他灵魂栖息的家园。”恰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孙犁书写的白洋淀、刘亮程关于黄沙梁的散文……姜继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故乡”,以笔墨倾诉对兵团农场的深情。

《苍山北望》是专为兵团成立70周年而作的。姜继先有数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采写、编发过大量人物通讯,组织拍摄、制作过许多先进人物专题片。因此,当他开始构思这部小说时,那些曾采访过的先进人物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放映”起来,成为写作这部作品的鲜活素材。

若将兵团事业比作一座大山,那么那些在世或已故的兵团先进人物,便是这座山上挺拔的峰峦。《苍山北望》以当下生活为切入点,回溯数十年的峥嵘岁月,讲述兵团人在社会变迁、时代演进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姜继先笔下的人物极具真实感,真实到让人忘记这些都是虚构的角色,尤其是主人公白矻娃的塑造,十分丰满而立体。白矻娃小时候生活困苦,他的名字本是“苦”字,后来改作“矻”字,取“勤劳努力”之意。一个字的改动,既暗含了他人生境遇的转变,也彰显了他的精神品格。最终,白矻娃成为勤劳致富、受人尊敬的劳动模范。

小说中,白矻娃身世坎坷,从小就被人另眼相看、受尽欺辱。后来,他随母亲来到胡杨湾农场,早早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牧工。多年来,他的内心始终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骨气,燃烧着改变命运的火焰。当农场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白矻娃抓住机遇,创办了家庭农场。尽管创办过程充满艰辛,但他咬牙坚持,最终让家庭农场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自己也成为农场里先富起来的人。致富后,他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起工作、生活的人,他为职工垫资承包土地、捐资助学、捐献防雹高炮……后来,他成为基层连队的管理者,更是将全部心思与精力投入连队的生产管理和职工增收致富中,引入制种玉米种植,兴办制种玉米烘干厂与滴灌带厂,最终,他带领连队职工摆脱贫困,建成了人人向往的“小康连队”。

康德曾说:“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白矻娃最初的想法不过是“想让他人看得起”,并不算多么高尚,但他一路的努力、付出与奉献,都是不容置疑的。连队职工何援朝曾经看不起他、经常欺负他,但他没有放在心上,当何援朝遇到困难时,他依然伸出了双手。那一刻,何援朝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甚至下跪感谢。白矻娃的内心百感交集,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难道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若是如此,未免格局太小了。正是这场发自内心的叩问,让白矻娃在人格上实现了升华。

除了白矻娃,这部小说还塑造了闫秉堂、白林氏、蒋桂芝、何援朝、常娥、阿尔特古丽、向导、闫守江、闫卫江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姜继先通过白矻娃的人生经历,勾勒出兵团人的众生相,让读者在故事中体味梦想的鲜活、奋斗的可贵、人生的艰难与人性的复杂。在这部小说中,他想传递的是人生命运、理想愿望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深层思考。就像一棵树需要水源滋养,而滋养人生的“水源”,正是时代的变迁与家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