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潘彩兰 通讯员 郑登疆
8月3日正午,喀拉喀什河畔热浪蒸腾。当重达105.9吨的最后一榀箱梁稳稳落向桥台垫石支座,北新路桥集团兵团交建公司S682线一标项目的工地上爆发出欢呼。156榀箱梁架设任务圆满完成,这座横跨激流的1177米特大桥终于挺起钢铁脊梁。
“喀拉喀什河特大桥的箱梁架设绝非易事,复杂的地质条件如同暗藏的陷阱,频发的风沙则是施工的‘拦路虎’。”该项目负责人王培峰抹了把脸上的汗说。
面对复杂的河床地质条件、频繁的风沙天气以及高空作业的安全挑战,王培峰和同事深知单打独斗行不通。他们主动出击,紧密联动业主单位、监理方、设计院等各方力量,多次组织召开专题方案研讨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合力找出“最优解”。
工作人员提前研判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风险点,大到整体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小到某个环节的细微隐患。计划报批、技术方案审查、施工要点管控、安全隐患排查……各项工作在协同作战中有条不紊地统筹推进,为后续施工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有决心和团队协作还不够,技术革新是攻克难关的利器。
该项目部创新引入智能张拉、自动喷淋养护等先进工艺,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还引入了BIM技术,对架设路径进行了精确模拟,极大地增强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在监理单位的紧密配合下,项目团队经过了三轮安全风险评估,最终实现了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成功将箱梁架设到位,并且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完成。
从梁场建设起步,到首榀箱梁浇筑,再到最后一榀箱梁精准架设,项目团队始终坚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落实”的工作准则,对关键环节实施精细化管控,最终在风沙中架起共计39跨、由156片30米长箱梁组成的大桥,每一跨、每一片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十一师建设者的合力攻坚精神,不仅闪耀在喀拉喀什河畔,也照亮了另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兵团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承建的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南扩区一期建设项目室外配套工程强电项目。
这里同样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总建筑面积达10.47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其电力系统的“血管”与“神经”需要精准铺设。
为确保项目如期完工,项目部建立完善进度管控机制,细化制订周、旬、月工作节点计划,通过定期调度、实时跟踪进度偏差,及时调整施工部署,全力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在管沟开挖环节,施工团队精准控制放坡系数,严格规范土方堆放高度及与坑边的安全距离,确保开挖过程安全可控;管沟及电力井底部均采用10厘米厚混凝土铺设垫层,为后续施工筑牢基础;电力排管敷设严格依照图纸坐标与走向作业,管顶上部采用混凝土包封处理,进一步增强管道的稳定性与抗压性……
在十一师的各个项目工地上,合力攻坚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未来,当车辆飞驰过喀拉喀什河特大桥,感受天堑变通途的便捷;当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亮起温暖的灯光,照亮学子们求知的眼眸。人们或许不会一一知晓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一定会记得,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奇迹背后,挺立着多少在风沙烈日中坚守的脊梁,燃烧着多少在图纸与工地上奉献的青春年华。
建设者们用行动证明: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没有什么天堑不可逾越,只要团结一心,合力攻坚,就一定能筑起通往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