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何以从“单选”变为“双赢”?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4版:今日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7月30日,在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八社区举办的“清廉漫画绘夏日”活动现场,社区老人和孩子共同作画(资料图片)。该社区党委聚焦“一老一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儿童服务站,以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党建引领+社会组织+N”服务模式,托起“朝夕美好”。章瑞 摄

7月23日,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七社区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孩子们珍惜美好生活,将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李玮曼 摄

8月21日,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四社区举办“全民健康 乐享生活”趣味运动会,图为夹玻璃球比赛现场。该社区积极整合共驻共建单位资源,创新打造“红暖人心”服务品牌,为“一老一小”提供精准服务。 侍璀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不仅牵动着亿万家庭,也对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关爱“一老”、呵护“一小”,纾解千家万户的照护之忧?当前,很多城市正在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幼儿托育问题。所谓“老幼共托”,指的是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通过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之间互利互惠。对此,八师石河子市新城街道也进行了“老幼共托”探索和实践,其效果如何,居民有哪些期待?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新城街道一探究竟。

破界融合,资源互济

新城街道下辖8个社区,辖区常住人口6.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和0至14岁儿童占比达33%,是典型的“老少共居”型社区,面临着老龄化与幼龄化双重压力。

如何更好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

新城街道积极探索老幼共融照护新模式。“以往养老和育幼服务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只有打破界限,推动‘老幼共融’,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燕说。

自2023年起,新城街道通过资源共享、功能叠加、服务融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儿童关爱之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及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社区服务网络,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从“单一供给”转向“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老幼共享的“幸福家园”。

“街道充分发挥‘大党委’指挥调度作用,统筹民政、妇联、工会、团委等资源,搭建平台、夯实阵地,让每份资源都释放出最大效能。”李燕说。

“以前上班时总惦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他们一起来这儿,我们踏实多了。”新城街道八社区居民王丽萍感慨道。

8月31日,记者走进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新的空间布局令人耳目一新。该中心由原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职工活动中心改造而成,现由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运营,面积530余平方米。

八社区居委会主任蔡新玉介绍,服务中心一层是集助餐、康养、文娱于一体的老年活动区,二层则是按不同年龄段分设的儿童服务站。在这里,老人上午可休闲养生,下午写字作画;孩子也有专属的“课程表”。用餐和举办活动时,老人和孩子共同聚集在一楼,方便带孩子的老人照看儿童,共同用餐,交流情感。

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孔燕表示:“两个分层分区开放式设计,独立而不孤立。这样的布局不仅实现了空间共享,更促进了一老一小的情感互动。”

“老幼共融照护模式能够实现‘一举多得’:一是场地、设施、人员等资源共享,可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和幼儿之间的代际交流;三是可以降低家庭照护成本,让家庭里的双职工更加安心地工作。”李燕说。

提质扩容,服务升级

9月1日中午,新城街道十四社区长者餐厅内饭菜飘香,爆炒小公鸡、葱丝豆皮……时令蔬菜配上米饭馒头,荤素搭配、价格实惠,吸引不少老人和孩子前来就餐。

“我们会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营养需求制定食谱,每周更新,并向社会开放。”十四社区党委书记蒲海英介绍,在长者餐厅,65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助餐优惠,套餐价格最低11元,儿童及其他居民也只需多付2元。

“推动老幼共融,不是简单地把老人和孩子在物理空间上聚在一起,而是要发挥1+1>2的效应。”李燕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一老一小”,新城街道不仅完善了硬件设施,对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还聚焦老人和孩子最关心的问题,对管理和服务进行优化。

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新城街道统筹考虑老幼需求,为200户特殊困难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同步增添儿童安全防护设施;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83处无障碍坡道、安装4025个楼梯扶手,大大便利了老年人和儿童出行,并增设多处儿童休闲娱乐设施,打造老幼休憩互动的“温馨角落”。

聚焦“食”与“医”两大民生关切,一方面,新城街道引导各社区食堂及助餐点在保障经济困难、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用餐的同时,根据儿童营养需求重新设计菜单,以解决“一老一小”的“吃饭难”问题;另一方面,与兵团中医医院共同实施“中医药康养服务进社区”项目,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义诊等服务,又为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与健康知识科普,今年以来已惠及5000余人。

“原来带孩子体检得跑远路,现在下楼就能做,太方便了。”新城街道十六社区居民刘兰珍说,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还提供贴心的上门诊疗服务。

在新城街道,服务提升体现在细微之处:为儿童服务站配置适龄绘本、益智玩具和活动材料,给养老服务中心添置适老化康复器材和文娱设备……

活动共办,情感互哺

长者乐在悠然岁月,孩童趣于烂漫时光,如何统筹兼顾这两个群体的需求?

新城街道建立老幼共办活动机制,打造“乐邻社区驿站”“笨爸爸工坊”“非遗传承课堂”等特色品牌。在“金丝彩釉”手工课上,老人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件绚烂作品;在“小白杨”非洲鼓乐队中,跨龄合奏充满欢声笑语。今年以来,街道共开展寒暑假老少同乐、义诊、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代际融合活动80余场,服务人数超2.8万人次。

每逢节假日,新城街道十六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总是格外热闹,成为连接“一老一小”的温馨港湾。老人教孩子剪纸、练字,孩子为老人表演节目、庆祝生日。“爷爷奶奶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我特别喜欢来这里!”正在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巨继琳说。

“如今的‘一老一小’服务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不仅要让老人和孩子们吃饱吃好,还要精神富足。”十七社区党委书记陈学森说。

“我们之前针对老年人主要提供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公益助餐、休闲娱乐等服务,针对儿童主要提供托育托管、课后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服务,解决了附近老年人便捷就餐和周边职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及作业辅导等难题。”李燕表示,随着服务升级,居民对高质量、一站式服务又有了新期待:老人渴望更多文化娱乐活动,孩子家长希望拓展实践体验。对此,新城街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退休医生、护士、教师等专业人士发挥特长,参与“一老一小”公益服务。

此外,新城街道还积极发挥“银龄志愿者”作用,鼓励老人参与儿童关怀服务。“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退休职工王梅花是十六社区活跃的“银龄志愿者”,经常参与社区儿童临时看护、课后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

“推动老幼共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机制,能精准契合‘一老一小’真实需求,实现代际双向奔赴与滋养。”八师石河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师市将在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打破部门界限,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政策供给,持续推动老幼共融服务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代际良性互动的全龄友好型社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