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古来屯垦地 文旅展新卷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5版:文旅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游客在六师红旗农场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体验滑沙(资料图片)。 多明忠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通讯员 王若瑾

春来淡雅、夏来苍翠、秋来多姿、冬来恬静,六师红旗农场既沉淀着屯垦文明,又涌动着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

翻开红旗农场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写满了开拓与坚守。

红旗农场地处天山北麓东段、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开始屯垦戍边,并设置驿站。驼铃声声中,承载绢马贸易的商队连接起东西方文明。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

1965年,红旗人民公社转为国营红旗总场(现红旗农场),进入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1982年,国营红旗总场划归农六师(现六师)管理,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昔日,兵团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种。一代代兵团人扎根戈壁、战天斗地,用双手让荒原变为绿洲,让戈壁滩变成花园。

如今,这里不仅是“北庭”红花的核心产区,更凭借肥沃的良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兵团粮仓。职工群众在田园式家园里安居乐业,在瓜果飘香的田野间、错落有致的新居里,享受着幸福生活。

目光转向红旗农场北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人工防风林如绿色长城般巍然矗立。这些以“立正姿势”坚守的树木,将狂暴的“沙魔”逼退5公里,让曾经的荒漠蜕变为旅游景区。

在这里,马献民20多年来义务植树几十万棵,用双手在大漠边缘写下绿色诗行,完美诠释着兵团人“向沙宣战”的执着信念。

红旗农场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与自然的慷慨馈赠,更在于其将这份馈赠转化为鲜活可感的文旅体验,吸引着追寻诗与远方的八方来客。在这里,多样的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奏响动人的乐章。

红旗农场藏着丰富的生态密码。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红旗农场大三台沟景区,被誉为“天然空调城”。三伏天里,城市的燥热被层层过滤,松针的清冽、泥土的湿润与野花的甜香交织成清凉的风。来自上海的游客李静下车时不禁感叹:“这里分明是天然大冰箱!”

大三台沟景区位于天山山脉中,以青松、雪山、溪流和变幻的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游客可在此入住毡房,欣赏民族舞蹈,与好友围坐烧烤,品尝骆驼奶、酥油茶等特色美食。景区不定期举办的阿肯弹唱会,为游客献上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红旗农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南部大三台沟休闲游、中部水库农业采摘游、北部沙漠探险游”的特色旅游线路,在大三台沟景区举办赛马、摔跤、叼羊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赛事,着力打造知名特色旅游目的地。2024年,红旗农场累计接待游客3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

距离红旗农场场部十几公里外的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越野车轰鸣着冲上沙丘之巅,游客与黄沙共舞。“真是太刺激了!”游客王海峰的呐喊被风沙吞没。夕阳西下时,滑沙板带起金色弧线,落日将沙丘染成绯红色。烧烤架上的羊肉串“嗞嗞”作响,农家大灶台的大盘鸡酱香浓郁,农场自产的土豆吸饱汤汁,宽宽的皮带面浸透肉香,游客在味蕾的满足中,深切感受着这里的热情。

文化,是红旗农场最深沉的底气。夏日黄昏,公园的露天戏台前总是聚满观众。新疆曲子戏传承人刘淑珍身着水蓝色绣花戏服,水袖轻扬间亮开嗓子,《李彦贵卖水》的唱段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诙谐俏皮。“以前就我们几个老姐妹闲时传唱,现在经常被请去外地演出。”刘淑珍笑着说,台下被吸引的年轻人正跟着节奏轻晃身体,传统艺术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五家渠红旗农场绣丽美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里,毡绣、布绣的五彩丝线在库拉西的指尖上流动。库拉西是新一代的毡绣和布绣传承人,坐在白羊毛毡前,银针翻飞如舞,彩线在毡布上勾勒出灵动的花草纹样。

“以前奶奶用牛奶、盐巴调糊糊画图案,现在我用铅笔勾勒图案,可针法一点都不含糊。”库拉西向围观的游客解释,手指起落间,细微的“嗤嗤”声里藏着代代相传的匠心。游客们轻抚绣品,对细腻的针脚和灵动的图案啧啧称奇,非遗技艺在亲身触摸与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新疆曲子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红旗农场十一连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近年来,红旗农场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借助旅游业发展团场职工群众也纷纷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

红旗农场的蜕变,是自然馈赠与人文底蕴的双向奔赴,更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当山水、沙漠、非遗、美食共同编织成文旅新图景,这个天山脚下的农场,正以更鲜活、更饱满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书写着屯垦文明与文旅融合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