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过程中,高校应发挥更大作用。
准确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形势新特点。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前景,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态势、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深刻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形势新特点,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从就业规模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保持在千万人以上,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持续增大。从供需匹配看,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还不匹配,高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求职难与“人才荒”并存,“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就业能力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就业观念看,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形态正成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引擎,但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一心求安稳,宁愿不就业、等就业,也不愿尝试新机遇、新领域。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供需适配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发力。追根溯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例如,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普遍,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依然突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行业与市场的实际需要。一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入分析“就业难”和“用工荒”的深层次原因,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调整办学方向、优化学科设置、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机结合,紧紧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要构建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坚持“教产同行、双向赋能”的办学理念,做到“专业群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强化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三要主动开放办学空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高校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生产实践。通过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四要强化战略思维和前瞻意识,紧跟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趋势。科技发展催生了生物制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校应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统筹谋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主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学科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拓展产教融合场景为创新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加快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绿色通道”。面对新形势新业态,要同向发力、凝聚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畅通的就业“绿色通道”。一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责任机制,全面加强就业统筹,树立“就业一盘棋”思想。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都应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导向,制定并分解明确任务清单,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二是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推动供需无缝对接、与市场深度契合,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坚持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鼓励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拓宽高校学生的求职视野,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积极适应以灵活就业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四是加强各方协同联动,持续优化政策支持,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及时破解就业中的堵点、难点、痛点,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政府、企业、高校应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充实高校就业工作机构和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唱好高校就业工作“大合唱”。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