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英
新时代新征程,为形成新时代维稳戍边新优势,兵团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扎实,地缘区位优势明显,并持续受益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正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兵团产业与市场主体的活力,加速了兵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但也要看到,兵团在创新能力、产业体系、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为形成新时代维稳戍边新优势,兵团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要紧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创新方向、创新主体组织及创新激励与保障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促进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有机衔接,支持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的兵团路径。要不断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前沿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聚焦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智慧农业监测网络、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实验室等,搭建与国家设施衔接互补的区域创新载体。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国有企业、创新型民营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引领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支持其在装备制造、生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纺织印染、煤化工等关键领域开展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兵团要立足自身优势,主动融入自治区产业集群建设,聚焦七大主导产业和21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提升核心竞争力。要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智能制造带来的新机遇,发展一批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兵团落地生根。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硅基、铝基等产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协同发展,着力拓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广度和深度,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对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力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支撑。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相契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引擎。要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模式应用实施指南类标准的研制和推广。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布局,提高龙头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推动科技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创新数字化改革配套机制,激发数字化变革动力,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推进数字化制度改革创新,在数字权证应用、行政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推进有利于数字化转型、数字产品和服务应用的制度改革。
加快绿色转型,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疆生态环境脆弱,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参与“疆电外送”工程,扩大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有序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依托新疆煤炭、油气等能源优势,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发展现代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绿色化工产业,鼓励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指导重点企业制定能效提升方案,采用先进的环保材料、节能技术,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源泉。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使人才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在知识创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使科研人员敢于大胆探索,挑战未知,提升兵团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十二师党委党校综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