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血色的底片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8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恒

走出影院,午后的阳光白得晃眼,我下意识挺直腰背。那烙印在我骨髓里的军人姿态,此刻像被灌了铅,沉得难以支撑。掌心攥着的电影票,早被汗水浸透,褶皱里藏着的,仿佛是历史结痂的伤痕。《南京照相馆》五个字,没有烫金,没有亮色,却重如千钧,压得我胸口发紧。

两个多小时,不是坐在黑暗里观影,是踩着时光的碎片,跌进1937年的血与火里淬炼。眼前晃着暗房里那盏血红色的安全灯,像永不瞑目的眼睛,冷冷凝视着那个寒冬里最深的绝望。城破了,人哭了,只有它还亮着,照着一张张没来得及显影的底片,也照着一群人藏在镜头后的倔强。

在影片里,一句民谣“城门城门几丈高”成了地狱的挽歌,美好和毁灭被钉在同一帧画面里。照相馆橱窗里,新人笑着挽住彼此的手,而透过玻璃的门外,已是尸横遍野的修罗场。老金摔下相机的那一刻,我听见自己的心跳跟着停了半拍。这个沉默寡言的照相馆主人,一辈子把相机当命,可当侵略者逼着他毁掉底片时,他却决绝地将相机狠狠砸在地上,“休想!你们休想抹去这一切!”这让我想起曾经的战友,他们在界碑前站岗时冻得身体僵硬也不肯退一步,在演习场里扛着装备宁愿跑断腿也不肯认输,他们和老金一样,都懂“器物可毁,精神不灭”的道理。

最让我热血上涌、眼泪打转的,是阿昌在火海里的呐喊。当火光吞没了照相馆时,阿昌却像一尊雕像,在烈焰里站得笔直,用尽全身的力气,一声声报出南京的地名“中华门!”“中山路!”“新街口!”每一个字都带着血泪,重重砸在我的心上。那不仅仅是地名,而是烙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印记,是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坐标。画面里的阿昌,仿佛已化作一座烈火中的丰碑,永远不会倒下!

毓秀让我懂了,“侠骨柔情”从来不仅是戏文里的词,而是真真切切长在人身上的骨气。这个从小学戏的女子,说起梁红玉、穆桂英时,眼里闪着光;当危难来临时,她真的把自己化作了戏里的英雄。当她把那卷记录着侵略者罪行的底片,小心翼翼藏进襁褓中婴儿的身下时,她知道,她守护的不仅是怀里的婴儿,更是民族记忆的命脉,是未来的火种。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战场?没有枪炮,却有比枪炮更重的责任;没有硝烟,却有比硝烟更险的绝境。

暗房的红灯终会熄灭,可显影液里慢慢清晰的照片,却还原着永不褪色的记忆。老金、毓秀、阿昌,他们不是“盖世英雄”,只是市井里的普通人,是守着照相馆的老板,是唱戏的女演员,是送信的邮差。可就是这些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生死关口,选择了站出来。这份源于血脉深处的勇毅,是那样真实、可亲,让人热血沸腾。

走出影院时,老金的话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照相馆应该记录快乐的事情。”是啊,此刻眼前的每一张笑脸,街道上的每一声欢笑,校园里的每一缕书香,不都是八十年前那些人用生命换来的吗?他们摔碎了相机,却为我们定格了未来;他们藏起了底片,却为我们留住了光明。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大学生,我比谁都清楚肩头的分量。我们没经历过那场炼狱,可历史的基因早已融进血脉,硝烟虽远,使命未改。我们要把阿昌在火海里的呐喊,把老金摔碎相机的抗争,装进心里,在课堂上专注求知,用智慧锻造护国的利剑;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时刻准备着守护这份和平;在社会上尽责担当,把“自强”二字刻进行动的每一分每一秒。

影片虽然结束了,但那些呐喊和抗争会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响,告诉我勿忘血泪历史,不负韶华,以吾辈之青春与热血,铸中华之永恒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