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晓燕 王璇
自费寻访、无偿捐赠、义务传承,他用朴实坚定的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的内涵。他就是20余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红色军垦记忆的志愿者——十三师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初明远。
初明远的志愿之路,要从2001年讲起。
那年,一个印有“军垦战士”字样的搪瓷茶缸,悄然点亮了他心中的火种。自那时起,他便踏上了长达20余年的漫漫“寻宝”征途。利用业余时间,他独自奔波于南北疆与多个省市之间,行程累计超过两万里,自费征集了1200余件军垦文物。
从厚重的老磨盘、泛黄的军垦课本,到一枚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每一件物品在他眼中都是无价的珍宝,被他悉心整理、郑重珍藏。
2016年,得知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急需藏品时,初明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征集的所有文物无偿捐献。如今,馆内80%以上的展品都来自他的捐赠,这些文物成为记录兵团历史的重要见证。
“文物属于大家,这是我应该做的事。”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是一份深沉的责任与担当。
初明远深知,文物保护需要众人合力。在寻访文物的过程中,他主动担当“文物宣传员”,用真情和故事打动他人。在偏远连队,他发现了一个刻有“1954年红星二场”字样的老磨盘,没有急于征集,而是先陪老军垦聊天,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最终打动老人,老人自愿捐献。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老军垦加入守护行列:吴月英捐出记录兵团生活的老文献,白步科献出珍藏的军功章……一支由老军垦组成的“文物信息员”队伍逐渐形成,红色文物的“家底”在志愿力量的汇聚中不断丰厚。
“老军垦走一个,就少一段活历史。”怀着这样的紧迫感,初明远发起“给老兵留影,为老军垦拓印”志愿活动。他带领博物馆工作人员走遍各个连队,为64位老军垦和“戈壁母亲”留下影像、拓下手印,并整理成“军垦故事集”。为了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他动员文化志愿者撰写《天山处处埋忠骨——最是兵团十三连》,引发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关注,相关报道浏览量超百万,让“十三连”成为兵团精神的重要象征。
初明远的志愿服务还延伸至红色基因的培育传承。他联合学校组建“闪闪红星”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培训400余人次。他耐心教导孩子们讲解技巧,用生动的老军垦故事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一批批小小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军垦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延续。此外,他还开展“讲好红色故事”宣讲近百场,陪同老军垦走进乡镇、学校、部队,感动了无数听众,许多人听完宣讲后主动加入文物保护志愿队伍。
2022年,十三师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被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2024年9月,该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初明远所在的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荣获国家文物局“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新疆、兵团唯一获此殊荣的团体。他个人也先后获评“十三师新星市优秀共产党员”“兵团好人”等荣誉。然而,最让初明远珍视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跟随他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一群人守护,红色记忆才能永远鲜活。”初明远说。20余载志愿路,初明远用平凡而执着的行动,守护着一段段珍贵的红色记忆,让志愿精神与兵团精神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