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松
注册账号时的身份核验、找回密码时的安全校验、敏感操作前的信息确认……在互联网世界游走,验证码早已成为一道人们习以为常的关卡。
滑动图块验证码是最常见的验证码形式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机器人或自动化程序对网站进行恶意攻击、滥用和非法访问。它通常在用户登录、注册、评论、支付等操作过程中使用。那么,如此简单的滑动验证码,是怎么区分人类和机器人呢?
2023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破解各种类型验证码的时间和准确度上,机器人的表现几乎都优于人类。最简单的点击识别,人类最快需要3秒,准确率最高为85%,而机器人只需1.4秒就能通过,且准确率高达100%;扭曲文本的识别,人类最快需要9秒,准确率最高不过84%,而机器人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识别操作,准确率高达99.8%;难度较大的图片验证,机器人的速度虽然稍有下降,需要17.5秒,但人类也没快多少,大约需要15秒到26秒,准确度上,机器人与人类相当,均在80%以上。
从这些数据来看,在与机器人的“智力比拼”中,人类似乎毫无胜算。可既然如此,滑动验证码为何还能成为互联网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答案很简单,科学家们换了个思路——既然拼“聪明”拼不过,那就在“不够聪明”上做文章。
以滑动验证码为例,它由背景图片和滑块图片组成。在验证过程中,用户按住滑块沿着轨道将其滑动到背景图片的指定位置。这一轨道通常是有一定长度的直线。从表面上看,滑动验证码的验证方式是“滑块是否被正确拖放到缺口处”,实际上其校验的信息却是“拖放轨迹是否符合真实用户的行为特征”。因此,有时滑块和缺口即使没有对齐,也能验证成功。
对机器人而言,模拟直线运动易如反掌,但复刻人类的自然轨迹却十分困难。人类的生理特性决定了操作的“不完美”:拖动滑块时,手部难以避免地轻微颤抖会让轨迹产生无规律波动;接近目标时,人类下意识放慢速度的微调,也会让运动曲线呈现独特的节奏变化。反观机器人,其程序设定的运动往往匀速且平滑,这种“完美”恰恰暴露了其非人的身份——一旦系统检测到过快且均匀的滑动轨迹,就可能判定为机器操作。
人类的局限性,反而成了通过验证的隐形密码。注意力分散时,面对复杂背景图既要定位缺口又要控制滑块,手眼脑的协调偏差会让轨迹更显扭曲。神经传导的天然延迟,则让修正动作滞后于视觉判断,进一步放大了操作的不规律性。这些在机器人看来是缺陷的特征,恰恰成了人类的专属“身份标识”。
如今,这类利用人类行为特征的验证方式已延伸出更多形态:旋转图片拼合、绘制指定手势轨迹等,本质上都与滑动验证一脉相承——不依赖复杂的认知考验,而是通过捕捉机器难以模仿的人类行为细节,在安全防护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
下次滑动验证后,若看到“打败99%的人”的提示,或许不必欣喜。这背后,是人类用自身的“不完美”筑起的防线,也是在与机器的博弈中,属于人类的独特优势在默默守护着数字世界的秩序。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