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特色种植“种”出好日子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5版:美好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31日,田春玲在大棚里为圣女果整枝。刘妍 摄

●刘妍

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十三师火箭农场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春玲已走进自家的蔬菜大棚。她熟练地掐掉黄瓜藤上多余的侧枝,眼里满是对这片“绿色宝藏”的珍视。

从最初的一座“试验棚”到如今的150亩大棚作物种植基地,今年49岁的田春玲用26年的时间在大棚里“种”出了好日子,也成了职工群众口中靠谱的“领路人”。

田春玲和丈夫郑金民于1999年来到兵团。郑金民上学时候学的是园艺专业,到火箭农场后,开始尝试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

最初,田春玲只种了一棚西红柿,因为懂技术、善管理,年终算账,挣了2.5万元。此后,她和丈夫买了3间土坯房和一座拱棚,就在火箭农场安了家。

2008年,夫妻俩来到火箭农场六连种植大棚作物。他们投资了两座棚,种植应季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凭着勤劳肯干、市场行情好,那两年,他们每年收入6万元至7万元。

田春玲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

2010年,田春玲从山东老家引进“千禧果”,这是圣女果的一个品种。当时,该品种在哈密市还没有人种植过。靠着“千禧果”,田春玲收获满满,两座棚种两茬,去掉成本,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后来,田春玲凭借“千禧果”在乌鲁木齐市打开了市场。

尝到了种植新品种的甜头,田春玲心里更有底了。

近年来,田春玲和丈夫几乎每年都会抽出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全国各地跑市场、参加各大农展会等,尝试培育适合本地的新品种。田春玲已陆续培育了100多个品种。截至目前,本土成功种植的有8个,包括“粉贝玲”小番茄、“卓粉一号”西红柿等。“只有做在前面,走在前面,才能赚到钱。”田春玲说。

2014年,田春玲牵头成立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她积极与周边大棚作物种植户合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渐渐走上规模化种植道路。

2016年,田春玲把试种成功的水果黄瓜推广给合作社社员种植,种一茬一座棚毛收入可达8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哈密市的水果黄瓜市场几乎全部被哈密火箭农场益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占领,社员们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该合作社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六连职工、水果黄瓜种植户郭光建就是受益者之一。

郭光建有两座大棚,常年主要种植水果黄瓜。合作社为他提供种子、技术,还与他签订最低收购价协议,保障他的收入。种苗、肥料以及大棚里用的棉被、棚膜等,他都从合作社购买。

“从合作社购买,自己心里踏实。”郭光建说。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水果黄瓜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去掉成本,每座棚年收入可达5.5万元至6万元。

靠着规模大、质量好,这几年,合作社在哈密市有了一定的名气,产品不仅销往哈密、乌鲁木齐等地,还与上海阡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了批量订单。

田春玲说,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团场党委的帮助和支持。近几年,团场为他们减免了租金,还把连队老旧办公室给他们当库房用。

因为懂技术,田春玲购买了一台全自动育苗机,专门为附近团场的种植户提供育苗服务。“靠着种大棚作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合作社社员王建文笑着说。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今年,合作社在发挥原有蔬菜种植优势的基础上,从云南引进种植了香葱,再过20天左右,15亩香葱就能销售了。

“希望香葱能成为市场上的‘爆品’,使得我们的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田春玲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