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平
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爱国人士抵御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伟大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实施侵略和奴役政策,妄图在文化上灭亡中国、征服中华民族。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毁灭和强占中国的文化机关与学校,焚毁和盗窃中国文化典籍和文物,屠杀、监视爱国的文化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此外,安排日本文化浪人或文化汉奸宣扬其奴化理论,如建立“东亚新秩序”“东亚协同体”,提倡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在沦陷区,他们建立实行奴化教育的统治机关和制度,修改和编印教科书,强迫学习日文日语,实施奴化教育;创办报纸杂志,宣传奴化思想;收买、欺骗、引诱、麻醉与强迫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为其服务;以多种多样的宣传鼓动方法,达到奴化中国人民、毁灭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摧残和文化奴役,文化领域的爱国之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坚决斗争,进行伟大的文化抗战。文化抗战通过媒体、文学、艺术、教育等形式,以振奋人心的新闻报道、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提高民族自尊心的抗战教育,提振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以抗战美术为例,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漫画成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在延安,“有人说延安城是标语和图画装成的,这是真话,一座不十分大的城里,无论大街小巷、墙壁上、门板上、土堆上,甚至一棵树上都贴满了”,“在延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一处找不到抗战宣传画和木刻的痕迹”。这些鼓舞人心的美术作品,提振了民众的抗日士气,坚定了人民的抗战决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卫战,是从文化上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血脉得以赓续和发展的保卫战。文化抗战所形成的抗战文化是代表中国近代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形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以五四运动为界标,五四运动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五四运动后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日本帝国主义试图阻止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抗战是保卫和延续近代文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的性质,决定了文化抗战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在文化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引领抗战文化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妥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本质,坚定捍卫民族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始终与国民党顽固派的“专制文化”和文化独裁作斗争,对限制抗战言论、封杀进步刊物等行为,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给予抵制和反对,坚持文化抗战的进步方向;始终对封建复古和妥协投降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进行严厉批判,保证了文化抗战的光明前途;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抗战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以其广度和深度,推动了文化领域的抗战,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西学的影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质,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并不成熟,不能够抵御封建文化残余和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侵蚀。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抗战的过程中,探索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引领中国文化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变,为无产阶级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