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日期:09-01
●李君如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呢?历史是最权威的见证人和评判者。我们只要比较一下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之间经历了两场战争。一场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一场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并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转化为全民族抗战的抗日战争。这两场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了。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同样是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能够打败明治维新后已经现代化的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中预见中国人民必将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深刻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战争既是硬实力的较量,也是软实力的交锋。战争是人打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基因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物质层面武器装备之优劣,更取决于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精神力量,包括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之强弱、战略战术之正确与否和指战员士气之高低。在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自恃拥有精神文明看不起蛮夷,却在洋人入侵时屡屡打败仗。洋务运动启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车轮,但依然固守维持封建统治的传统文化。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岛屿割让给日本。民族的劫难和耻辱,激励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依然改变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丧权辱国悲剧。历史的教训告诉国人,要根本改变中国的面貌,必须有既立足中华大地和中国历史,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文化,作为民族救亡和发展的思想武器。
中华民族是幸运的。在苦苦求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真理的时候,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不久,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涌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独特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也就是说,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赢得伟大胜利,一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及其领导核心已和甲午战争时期根本不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已和甲午战争时期根本不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根本性改造,成为抗日战争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经过延安整风整顿党风、学风、文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深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特质的“三大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强调党要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以科学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态度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在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性改造指出了明确方向,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下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迅速成为“国民文化”并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新型“国民文化”,既不是鸦片战争后封建阶级顽固坚持的传统文化,也不是洋务派奉行的“中体西用”,而是甲午战争时期完全不可能有的中华民族新思想新文化。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赢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就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创造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
综上所述,两场战争,两种命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