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华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推动下,“前方保卫了后方,后方应该支援前方”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
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也达到了新高度。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更加重视和支持新疆工作,在自身干部缺乏的情况下,坚持选派多批干部到新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报社,《新疆日报》版面焕然一新,革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为抗日救国、建设新疆、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呼号呐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动员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团结抗战,被誉为《新华日报》“姊妹版”。《新疆日报》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宣传,“中华民族自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内在而且长存,使他屹立于宇宙间而不磨灭,不单是外来的侵略,便是无数的天灾人祸也皆抵抗过了……”“他们都以迫切的心情和坚定的意志卷入在解放祖国斗争的洪流中”。通过宣传和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显著增强。1938年,全疆第三次民众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于阗县(今于田县)一位维吾尔族代表坚定地说:“于阗是中国的地方,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因为地方远,就不负起救国的责任哪!我们回去要宣传,要募款捐助政府,救了国家才能永远过太平日子啊!”喀什疏勒县农民阿特汉说:“我们知道日本鬼子是可恨的!我们当地农民都知道。”“呼加尔(意为农民)也是中国人,也要救国啊!”爱国的心在跳动,爱国的热情像泉涌,这些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大后方各民族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响应全国抗战的号召,表示一致抗战到底的主张,新疆通电全国,其中有“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等壮语。全面抗战以来,每逢捷报传来,新疆无不通电慰问,这种无形的援助,是对抗战的坚定支持,是对前线将士及全国同胞的深情鼓舞。新疆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社会各族各界的共识。1942年5月,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总会召开的谈话会上,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四个民族的代表纷纷表示:“深切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分不开的。”在支援前线的募捐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在新疆颇有影响的回族宗教人士马良骏,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感召,在他的带动下,新疆回族民众积极为抗战前线捐赠了大量物资,其中就包括一架飞机。蒙古族亲王乔嘉甫积极投身“一县一机”运动,迪化(今乌鲁木齐)汉族市民鲁秀贞将亡夫做生意的本金与盈利全部捐出,哈萨克族孀妇嘉义克捐元宝支援抗战,俄罗斯族医生格林根捐献牝牛作为药资转送前线医院,维吾尔族农民巴海巴依捐出朝觐路费之半以援助前方抗日将士,舞蹈家康巴尔汗、达瓦孜演员司迪克·阿西木祖孙等许多艺人自发组织抗战募捐义演。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如俭省自身费用以捐款抗日的伊犁残疾军人,通过节省糖果费、拍卖手工品、演剧募捐等方式为抗日募集钱款的各族学生,将一天所得仅留下买馕钱后全部捐出的无名水匠,有人甚至将为子女婚事准备的婚礼费、为老人后事准备的棺椁费等都捐献给了抗战前线……新疆虽地处边陲,各族人民生活贫苦,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没有因为各种困难而减弱支援抗战的热情,反而响亮地喊出“抗战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动一日不止”的口号。新疆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铢积寸累,积少成多,为抗战捐献了大量钱物。他们用实际行动宣告,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全国人民是一家!
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沦陷区、大后方,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各种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民抗战高潮,显示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新疆各族人民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
1938年冬天,全国慰劳总会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募集寒衣运动”,只为给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送去一丝温暖。艾沙是新疆库尔勒的一位维吾尔族平民,家徒四壁,没有可以捐献的东西,但他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深知,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自己虽身无长物,却不能置身事外。这位老父亲思来想去,决定把自己18岁的儿子于素甫送往前线,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日寇做殊死搏斗,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以完成自己支援前线的心愿。艾沙还说,如果儿子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就是对父亲的不孝,就当没有生养过这个孩子,自己宁死也不会再与他见面。朴实的语言、感人的行动,舍小家,为国家,这就是千千万万个齐心助力抗战、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新疆同胞的缩影!正如抗战时期的一篇报纸社评所写:“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在“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感召下,新疆各族人民“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坚决抵抗侵略者,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大批文化名人的努力下,新疆的文学、歌咏、戏剧等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空前活跃,新疆因此被誉为“小延安”,蜚声国内外。“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因为我们成千上万的人民生长在你那温暖的怀抱里。从你那里,我们得到了庇护……在世界上,要建立起唯一的、崭新的、独立的新中国!”这是年仅16岁的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于1938年10月写下的长诗《中国》,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表明他以及他的民族与祖国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用“我们”这个词更表明了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挚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们不怕涛涛江水变成红浪,更不怕炮火和铁鸟施放的毒焰,战士们!拿起枪杆去做英勇的反攻。”这是一首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抗日救亡歌曲《我们要反攻》中的歌词。在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许许多多救亡歌曲在新疆民间广为传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歌声激起了人们保家卫国的信念,更传递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共同身份象征的时代强音。
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14年救亡图存,14年浴血奋战,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抱定“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坚定决心,抱定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钢铁意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史诗。
抗战时期,随着日寇入侵,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国际援华交通线相继中断,孤军奋战的中国迫切需要外部援助。为运输苏联援华物资和中国还贷物资,中国开辟了从霍尔果斯到星星峡再到兰州的国际通道。这条途经新疆的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成为中国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路通道。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动员下,“筑路即抗战”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交通线的建设、维护和运行。在天山深处、戈壁大漠,公路一尺一尺向前延伸……不到两年的时间,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新疆段整条公路和沿线11个地面中转站、5个航空站,还有数百座桥梁,多个加油站、汽车修理厂、仓库等全面竣工。伊犁果子沟是翻越天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出了名的险路、难路,沿途气候极端恶劣。1937年9月,1.2万多名哈萨克族民众参加筑路,他们不分昼夜劳作,争先恐后抢占最难、最险的地段。10月,苏联首批援华抗日物资进入中国境内的前一天,果子沟一带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第二天当车队路过这里时,发现了13具哈萨克族民众的遗体,他们都是在连夜清除积雪时被冻死的。交通线建成后,新疆各族人民冒着酷暑和严寒,翻越崎岖山路,跋涉戈壁沙漠,昼夜不停地转运国际援华物资,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生命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苏联驻华大使感慨道:“西北大通道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有如此坚毅、勤奋、敬业和善于创造的人民,何愁抗战不能胜利?”
1937年5月,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到达迪化。时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的陈云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取消左支队番号,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中共中央要求把“新兵营”办成八路军、新四军的特种军事技术学校。从1937年秋季开始,“新兵营”在迪化利用苏联援助新疆当政者盛世才的军事技术装备作为教具,以苏联和盛世才的军事教官为老师,与延安选拔来的同志一起,系统地学习了汽车、装甲车、炮兵、无线电、航空(机械和飞行)、医务(军医和兽医)、情报工作等现代军事课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党中央对“新兵营”学员寄予厚望,1939—1940年周恩来往返苏联途经迪化时,专程看望“新兵营”指战员,勉励他们:“你们是我军较早的,走在最前面的军事技术人员,是种子,是骨干。”“新兵营”指战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拿出爬雪山过草地的劲头来攻克学习难关。为了快速掌握航空技术,新疆航空队的中共学员夜以继日比着学、赛着学,有人甚至梦中还在背诵操作程序。汪德祥与战友们进入航空队之后,就投入到紧张的航空基础理论和飞机操纵、领航、仪表、气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随后进入了单机飞行训练。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飞行实习,汪德祥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1942年6月9日清晨,他驾驶一架双翼战斗机升向3000米高空,开始了高难技术飞行训练。平时,他对飞行技术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从不马虎。这天,当他做完大小坡度的盘旋急转弯之后,开始翻滚练习,第一次做得不够理想,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特技训练。突然发生意外,飞机旋转速度出现了异常,刹那间飞机由翻滚变成了螺旋下降。为了保住飞机,汪德祥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以身殉职,时年26岁。汪德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勤学专研,苦练技术,流血牺牲,是革命战争年代技术骨干坚守使命、以身报国的缩影。指战员们一边补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军事技术,以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没有辜负党的殷切期望。学成之后,“新兵营”大多数指战员奉命分批返回延安,以满腔热血与过硬本领奔赴抗日前线,在烽火中守护家国山河。
诠释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这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中,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始终保持坚定的胜利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挫折中不断奋起,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战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1938年3月15日,迪化市俊兴德商号的蔡连俊给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总会写了一封信。信函不长,也没有晦涩或华丽的语言,但它却真实地体现了一位商人抗日爱国的拳拳之心。最令人感动的是,这封信函还表达了坚信中国必胜的信念——“……至抗战最后胜利之日为止”和作为一名中国人自愿支援抗战的决心——“按月支送,不劳来取”。除了物质上的援助,新疆各族人民还给前线将士以极大的精神支持。1938年冬,新疆各族人民发起向前线战士写慰问信的活动。活动伊始,许多人把内心的敬慕、关怀化作千言万语,不数月,各族群众就用各种文字写成了10万多封长长短短的慰问信。“我们新疆地处僻远,但这里十四个民族的四百万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你们,亦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于后方的抗战建国工作……正准备着一切贡献于抗战。”封封慰问信,字字表真情,将对前线将士饱含深切的关爱之情与炽烈可触的同仇敌忾之势,将鼓舞将士杀敌报国的情怀和对民族解放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一时期的《新疆日报》上,一幅幅小漫画很是抢眼。漫画的作者是鲁少飞,他每天创作一幅漫画,用画笔淋漓尽致地表达着“与日寇做一回殊死的漫画战,以争取抗敌救亡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哈萨克族诗人阿斯哈尔·塔塔乃也在作品《伟大的祖国》中深情地呼唤:“伟大的祖国,我的母亲,山、林、花、海全在你的胸中……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人民,祖国!你像睡狮猛醒。”
1938年5月上旬,初夏时节的窑洞里依然凉气袭人,毛泽东时而抽烟踱步,时而伏案疾书。毛笔在粗糙的草纸上不停地写了划,划了写……那段时间,毛泽东曾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饭都顾不上吃,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病了也顾不上休息,实在太累了,就叫勤务员打盆凉水洗洗脸,或在院子里转一转,靠在椅子上养养神,又继续写作。整整八天九夜,《论持久战》初稿完成了。在这一鸿篇巨著里,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科学论断,正确回答和解决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前途的一系列问题,为处在彷徨中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年11月,《新疆日报》就刊载了《论持久战》,之后集结出版单行本,共8000册,更加深入地在新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新疆各族人民进一步了解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爱国觉悟,坚定了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正是有这份决心和信心,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虽然远离前线,但新疆作为抗战大后方,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积极作为,团结各族群众,在祖国大后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与物质防线,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不灭、气节长存。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从那段烽火岁月中汲取力量,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这份宝贵财富切实转化为建设美丽新疆的具体实践,以实干实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疆担当、书写新疆答卷,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新疆的发展蓝图中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工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