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英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
经济基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入资本、技术等各类资源助力经济发展。要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动能,吸引投资合作,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要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缩短区域间、城市群间的时空距离,更好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的先行引领和稳增长带动作用。
加快构建民族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助于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有效抓手。一是创造开放包容、共建共治、共居共乐的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思想情感文化上的相通相融。二是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各族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三是积极探索构建各族群众共商共治的沟通平台,畅通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决策的渠道,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一是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支持各民族保护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各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让各族青少年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大力推进文化润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谋划建设和落地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及项目,创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艺精品,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对广大干部进行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切实增强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