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鹏 李宏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讲清楚这些,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问题。”新疆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以“认知-情感-行为-机制”为逻辑链条,通过课程创新、实践赋能、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的深度耦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化实践体系,将其融入知识传授、实践体验、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认知上廓清理论、情感上培育认同、行为上强化协作、制度上保障长效”的多维协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强化课程体系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输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载体,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理论筑基-文化解码-价值凝练”的三阶课程体系,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输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
核心课程着力于“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贯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转化为“概念解析+历史脉络+实践案例”的模块化体系,通过“多元一体”理论框架的建构,破解抽象概念与具体认知的脱节问题。其创新点在于引入“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历史学课程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学课程分析“共同体建构的社会资本积累”,法学课程阐释“法治框架下的民族权利保障”,使不同学科从各自维度共同支撑共同体认知。
文化课程要突破“技艺展示”的表层化局限,转向“文化基因解码”的深层挖掘。通过“非遗文化与中华文化脉络”对比教学(如解析民族艺术中的中原文化元素、传统节庆中的共同价值内核),引导学生在文化实践中理解“多元是表象、一体是本质”的辩证关系。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情景模拟等技术,还原历史上各民族共居共事的场景,增强“历史在场感”,使文化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
强化社会实践赋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行动体验
突破“课堂-校园”的空间局限,构建“红色铸魂-劳动聚力-文化互鉴”的实践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行动体验,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闭环。
红色实践聚焦“集体记忆的建构”,通过“重走民族奋斗路”等主题活动,串联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建设家园的历史节点,在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培育“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群体归属感。其创新点在于打破“单向参观”模式,设计“历史情境角色扮演”“民族合作任务挑战”等互动环节,使历史认知转化为对共同体命运的共情。
劳动实践着力于“共同目标下的协作认同”,通过跨民族组队参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项目,在“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强化“共同体利益高于个体差异”的认知。这种实践并非简单的劳动叠加,而是嵌入“分工协作中的民族智慧互补”“成果分配中的公平正义”等引导环节,使协作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
文化实践强调“差异中的对话”,通过多民族学生共同开展“文化习俗互鉴工作坊”“民族地区发展调研”等活动,在直面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尊重差异而不强化对立”“保留特色而不割裂整体”的辩证思维,使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催化剂。
强化数字技术支撑,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域覆盖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交互的育人网络,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域覆盖。
智慧平台的创新在于“精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通过AI算法分析学生认知特点,推送差异化资源(如为民族地区学生侧重推送“国家发展与家乡变化”的关联内容,为内地学生侧重推送“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解析);搭建“跨地域协作空间”,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生共同参与“云端课题研究”“线上文化共创”等活动,在虚拟互动中打破地域隔阂,构建“数字共同体”。
数字资源开发聚焦“历史与现实的数字化重现”,如构建“新疆历史 VR 博物馆”,动态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实证、文献记载,通过“可交互、可传播、可共创”的特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播”。
强化长效机制保障,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自觉”的转化
通过师资、评价、传播等机制的系统化创新,构建“协同-激励-反馈”的制度生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自觉”的转化。
师资机制要突破“单一培养”模式,构建“跨校协作+本土培育”的双轨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口支援”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提升教师“共同体理论阐释能力”;另一方面,实施“民族地区教师共同体素养提升计划”,强化其“用本土案例讲清共同体逻辑”的能力。
评价机制超越“量化考核”的表层化,构建“认知-情感-行为-影响”的四维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共同体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考核其跨民族交往的主动性、面对民族议题的理性程度以及在群体中传播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机制着眼于“共同体理念的对外辐射”,依托相关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通过留学生联合研究、跨国文化交流等活动,向世界传递“多元一体”的中国智慧,使共同体意识培育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