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作风建设的多重价值意蕴
日期:09-01
●李浩 王玉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共产党人的深沉忧思,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的课题,具有深远战略考量和多重价值意蕴。
抓作风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作风凝聚民心,作风汇聚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以优良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和拥护,进而汇聚起磅礴之力推动着历史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具有凝聚力,作风实则人心聚,抓作风就是聚民心、固根基,“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领导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社会风气就不可能好。作风不正必然导致人心涣散。对作风问题如果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就会愈演愈烈,“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保持“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政治清醒,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以作风之实筑牢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抓作风就是提升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彰显党的公信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以优良的作风展示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崇高形象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公信力,进而实现了“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人民群众观察、评价一个政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党的作风。作风建设也是党的形象建设,抓作风就是树形象、提升公信力。党的作风好,形象就好,就有公信力,就能说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应,党和人民就能同甘苦、共奋斗。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应对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基业长青、辉煌永续。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保持“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的政治清醒,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以作风之优展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特质。
抓作风就是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作风彰显先进性,作风就是战斗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以优良的作风保持和发展了自身的先进性、提升了战斗力,进而“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宗旨,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作风。改进作风本身就是从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出发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抓作风就是锤炼先进性、提升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党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一个政党作风不正,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背离。一个背离了自身性质和宗旨的政党,自然不会有什么先进性、战斗力可言。正所谓“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始终保持“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政治清醒,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以作风之正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本质。
世界政党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政党的蜕化甚至变质、变色、变味,往往是从作风不正开始的。作风过硬,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才能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之所以说“巩固政权更不容易”,是因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稍有松懈,一些看似作风上的小问题就会在日甚一日而不觉中“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进而演变成危及执政安全的大问题,正所谓“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怼作”。因此,对作风之弦必须绷得紧而又紧,始终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的监督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紧紧依靠人民的支持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紧紧依靠人民的拥护实现长期执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