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湘龙
每次乘火车出行,窗外的景色总是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蜿蜒于乡野间的河流,有着独特的迷人韵味。
我老家的屋前,也流淌着一条河,名叫怡溪。它发源于群山深处,河面宽窄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这条河流经四乡十七村,先汇入沅水,再奔赴洞庭湖,最终欢腾着融入长江。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村庄与河流早已融为一体,四季的烟火气息交织在淙淙流水中,美得令人心醉。
春风拂过,万物复苏,村庄宛如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而最动人的景致,莫过于那条河。清澈见底的河水悠悠轻漾,两岸草木青翠欲滴。此时,河边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从河里挑水,灌溉蔬菜、清洗农具。这个时节是婶婶们采集野菜的时候。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野菜是喂猪的主要饲草。河边湿润的空地上、田埂边常见马齿苋、水芹菜、灰灰菜。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野菜长势旺盛。婶婶们背着竹篓,在河两岸来回寻觅,眼神专注,一旦发现野菜,便迅速挖出,抖落泥土,放进背篓。等背篓装满后就背到河边,在澄澈的流水中反复冲洗干净,然后背回家切碎,拌上米糠,煮熟喂猪。
春去夏来,村庄愈发充满生机,河流两岸繁花似锦,河水也变得充盈欢快。河边成了天然的“洗衣房”,老老少少蹲在青石板上,一边清洗衣物,一边闲话家常。年轻劳力安装抽水机,从河里抽水灌溉田地,确保庄稼茁壮成长。闲暇时,河边枫树下成了村民乘凉的好去处,孩童们喜欢泡在河里尽情嬉戏。年幼时,夏天最吸引我的就是捕虾。凌晨时分,河虾喜欢在浅水区活动,堂兄领着我们一帮睡眼惺忪的小跟班,带着渔网,提着水桶,晃晃悠悠朝河边走去。路上,挂满水珠的草叶,踩上去湿漉漉的。堂兄走在前面,用手电筒照向水面,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贴着河底爬行的河虾无处遁形,一网下去就能兜住。水桶里的河虾越积越多,我们兴奋不已。等到远处传来鸡鸣声,小桶早已装满。到了中午,一盘香喷喷的韭菜炒河虾端上餐桌,混合着淡淡河水气息的腥甜味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暑气渐消,村庄到了丰收时节,田野五彩斑斓。这时,平坦开阔的河滩成了天然晾晒场,上面铺满刚收割的稻谷、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小时候,每到秋天,我就和兄长一起帮父母收割、晾晒黄豆。来到黄豆地,父母在前面挥舞着镰刀收割,我和兄长在后面负责打捆,放进箩筐。虽已立秋,但阳光依然炽热,不一会儿大家就汗流浃背。忙活中,黄豆植株上的绒毛偶尔擦过手臂,火辣辣的。收割完后,父母各挑一担,剩下几小捆,我和兄长找来树枝当扁担,开心地挑上。来到河滩,垫上篾席,把黄豆植株均匀铺开晾晒。此时,河滩上满是和父母一起劳作的孩子,大家一边给大人帮忙,一边玩耍,伴着轻柔的流水声和清脆的虫鸣声,直到夕阳西下,仍舍不得回家。
秋尽冬临,村庄里的河流弥漫着轻纱般的薄雾,与农户家中袅袅升起的炊烟混合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冬日美景图。随着冬季雨水减少,河水水位下降,村庄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村民们有的用锄头、铁锹清理河道淤泥,有的用石块、泥土加固河堤。这样不仅能减少来年汛期的行洪隐患,还有助于恢复生态。
这时候,村里的小孩子也没闲着,他们在岸边的树下和灌木丛中捡拾枯枝,每发现一截干枯的树枝,都兴奋得不得了。他们捡到一小捆,就扯一根藤条捆好,扛在肩上,洋洋得意地回家。这些捡来的枯枝,在火塘里燃起熊熊火焰,为冬日的村舍增添了不少暖意。
河流在四季更替中一路欢歌,因为有了这条河,村庄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