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拉依苏的长寿密码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5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9日,拉伊苏居民沙代提汗·买买提喜笑颜开地抱着第四代重孙女。 王瑛 摄

俯瞰拉依苏的锶泉泉眼(资料图片)。 胡凌 摄

“世界长寿村 中国拉依苏”门牌(资料图片)。 胡凌 摄

●龙振华 王瑛 胡凌

立秋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拉依苏村(现十四师二二五团一连)94岁居民艾吾孜汗·赛杜拉弯腰拔起一株恰玛古苗。“你看这圆根,薄皮里裹着嫩劲儿。”老人举着苗,眼角皱纹里盛着阳光。

这个仅有890户人家的连队,蕴藏着生命的奇迹:有7位百岁老人。

作为全球五大长寿村之一,2023年“全球人居环境村落典范”中国唯一入选地,拉依苏的长寿并非偶然。循着圣泉湖的涟漪、馕坑升起的炊烟与老人掌心的老茧,我们逐渐读懂:在这片沙土地上,人与万物正以千年默契,共同吟唱“长寿”歌谣。

老而弥健

拉依苏的清晨,总被馕坑的炊烟轻轻唤醒。

天刚破晓,艾吾孜汗·赛杜拉已守在村头老馕坑边,手背沾着薄雾般的面粉。

“刚出炉的,快吃吧。”她捏着馕边掰开,递给83岁的邻居托合提·买买提。两位加起来近180岁的老人,动作间不见迟暮,只剩岁月沉淀的从容。

这样的场景,在拉依苏是寻常的生活底色。据十四师二二五团宣传办副主任代敬贵介绍,拉依苏2940人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远超全国19.8%的老龄化基准。更难得的是其健康程度:90%的高龄老人仍可自主行走,90岁的肉孜·买买提甚至扛着20斤胡萝卜赶集。

“去年86岁的哈里丹奶奶摔了跤,全村人轮着送热饭。”二二五团一连干部艾尔肯·吐尼亚孜蹲在村口老杏树下,指尖划过树杈上的斑驳,“今年7月摘杏时,她竟坐在这,用树杈钩果子,让年轻人在底下接着。”

他手机里存着段视频:哈里丹奶奶踮脚探身,木簪子在银发里摇晃,笑声脆得像铃铛。这种“老而健”的生命状态,让2023年“全球人居环境村落典范”评审团动容:“拉依苏不是简单的‘长寿村’,而是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鲜活标本。”

一连干部阿依莎·买吐颂跟着97岁的沙代提汗·买买提学拌凉菜,老人指腹的老茧蹭过生切的辣椒丝,银镯子叮当作响:“辣子就得生切才够味,我哥哥活到106岁,最后一顿就着这吃了半块馕。”她说:“这叮当声里,藏着比任何数据都真实的生命质量。”

水土滋养

拉依苏的“长寿基因”,最先藏在流动的水里。

圣泉湖畔,芦苇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守护一汪秘境。十四师昆玉市农科所所长井双泉蹲下身,矿泉水瓶刚触水面,细密的气泡便不断涌出。

“你看这水。这是昆仑山的‘乳汁’啊。”他举起瓶子,阳光穿透水层,看得见微小的悬浮物在“舞蹈”。

2024年11月,十四师昆玉市农科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圣泉水系由昆仑山冰川融水经粘土层、岩层后,矿化出锶、镁、锰、铁、锌等17种微量元素。其中锶含量达15mg/L,是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的5.75倍;pH值稳定在弱碱性区间,既能中和人体代谢的酸性物质,又能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钙吸收。

2023年“全球人居环境村落典范”申报资料中写道:“该泉水微量元素配比,与健康饮用水标准高度吻合。”

“就像给血管做按摩。”井双泉掬起一捧水,指尖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难怪村里老人多‘腰不弯、背不驼’。”

2024年,二二五团卫生所监测显示,10位80岁以上老人的骨密度平均值,比城市同龄老人高出12%。“这与长期饮用富锶水直接相关。”井双泉说。

93岁的居民买吐地·海热克听不懂这些“数据”,只知道“喝这水,吃地里的菜,我那60年的老葡萄树还年年结果。”他家的葡萄藤爬满院墙,紫黑的果串垂得很低,像一串串缀满夜色的小灯笼。

拉依苏的沙土地,是大地另一重馈赠。“沙土地透气,懂人心思。”买吐地·海热克蹲在葡萄架下,扒开表层沙土,底下湿润的黑土便露出真容。“施上羊粪,浇足泉水,恰玛古能长到拳头大。”

新疆修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的检测数据印证了这份默契:当地恰玛古的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蔬菜高80%,胡萝卜的β-胡萝卜素浓得能染黄指尖,连麦粒的锶含量都是普通小麦的3倍。

“作物是泉水的‘翻译官’,把昆仑山的精华都酿成了口粮。”井双泉说。

这份“水与土的约定”,老祖宗早已参透。村北的亚兰千佛寺遗址旁,断壁残垣里还留着汉代木制水槽的痕迹。村落周边发掘的两处魏晋佛寺遗址,曾见证过丝路繁华、佛音缭绕。

考古队挖出的碳化杏核,经碳十四检测已有2000年历史,与《汉书·西域传》“轮台以东,皆可屯田”的记载完美契合。“老祖宗早把理说透了。”78岁的居民阿卜杜拉·热合曼常来遗址抚摸残垣刻痕,“留住雪山的水,喂饱沙土地,人跟着庄稼长,自然活成老寿星。”风过断壁,似有远古回声应和。

动静相宜

拉依苏的老人从不信“静养能长寿”,他们的“养生经”藏在日复一日的“动”里。

清晨7点,77岁的居民玉素甫·阿布都已开始练“昆仑养生健身操”。他抬手时袖子滑落,露出胳膊上紧实的肌肉线条。

“这套操是老爷爷传下来的。加入了瑜伽的拉伸、太极的呼吸,还有我们维吾尔族舞蹈的步子。”他屈腿下蹲,动作稳如磐石。30分钟练完,额头渗着细汗,接过孙子递来的馕饼咬一口:“练完能多吃半个馕,浑身舒坦。”

如今,连队有20多位老人跟着锻炼。“以前弯腰系鞋带都费劲,现在还能帮家里喂羊。”老人说。

二二五团卫生院2025年的健康档案记录着:村里80岁以上老人中,72%保持每日劳作习惯。94岁的居民艾吾孜汗·赛杜拉种着3分地恰玛古,93岁的居民买吐地·海热克帮子女打理果树,连106岁的居民买提吐尔孜·买买提生前都坚持“春风种恰玛古,秋风收胡萝卜”。

“这不是逞强,是习惯。”沙代提汗·买买提坐在葡萄架下,捏开一颗葡萄,果肉软糯如蜜。“我哥哥总说,跟着作物走,日子有准头。看果树开花就知年岁,比钟表还可靠。”

《中国特色干果营养与健康》论文集里说,当地老人的肌肉量流失速度比城市同龄人慢40%。

“适度劳作能锁住肌肉活力,让衰老慢些走”。但老人们不懂“肌肉量”,只知道“动着舒坦”。艾吾孜汗·赛杜拉拔恰玛古时,手指捏住苗根一拽,动作利落如少年。他说:“不动,骨头就会‘睡着’。”

劳作之外,饮食里藏着“松与紧”的生活哲学。

居民沙代提汗·买买提的寿宴摆在庭院,茶几上的羊肉胡萝卜拌面里,羊油花浮着恰玛古片,像弯月映在湖面;抓饭旁的杏干泛着琥珀色,是按“三晒两阴”古法晾晒的。

“晒狠了硬如石,阴久了霉斑生。”重孙女古丽帕哈尔递过一块无花果干,指尖沾着果肉的甜,“奶奶说,晒果干要等露水干了才动手,恰玛古要深栽3寸才结果,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更暖的是流淌在街巷的人心。93岁的居民买吐地·海热克去年没了老伴,硬朗的身子骨一下子蔫了,连劳作的心思都淡了。如今他轮流在6个子女家过活,饮食上随心所欲——馕饼、拌面、抓饭、汤饭任选。

居民艾尔肯·吐尼亚孜说,村里的老人很少孤独:“哪家做了抓饭,准给邻居送一碗;谁家老人病了,年轻人轮着照看。”哈里丹奶奶摔跤后,连队姑娘们每天来擦身梳头,床头的干果从没断过。有次古丽帕哈尔偷偷往奶奶枕头下塞干果,怕被发现,还用褥子轻轻盖住,像藏了个甜甜的秘密。这些温暖,比任何补药都管用。

生生不息

拉依苏的奇迹,不止于“活得久”,更在于“活得好”。

2024年9月,“拉依苏长寿旅游线”开通那天,艾吾孜汗·赛杜拉被游客围着学种恰玛古。她手把手教小姑娘捏苗根:“轻点儿,别弄断须子。”

游客举着手机直播,屏幕里有人问:“老奶奶种的恰玛古,吃了能长寿吗?”

老人听不懂“直播”,只笑呵呵地说:“好好种地,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日子自然长。”

新疆畴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开印盯着直播间的数据,这个混合着杏干、桃干、无花果干的“长寿礼盒”成了爆款,“最多一天卖300多单”。有买家留言:“无花果干里能吃出昆仑山阳光的味道。”

谭开印给礼盒加了张卡片,印着沙代提汗·买买提的话:三晒两阴,日子得有松有紧才舒坦。“我们卖的不是干果,是让更多人知道,人该怎么跟土地好好过日子。”

2020年,新疆修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0万元,在拉依苏周边建起羊脂籽米种植基地。如今3000亩稻田埂边,“地理标志产品”的牌子格外耀眼。

“圣泉灌溉,沙地透气,长出来的米自带清甜。检测说锶含量是普通稻米的2.5倍。亩产超500公斤,一斤能卖20多元呢。”基地工人莫合塔尔·买买提抓起一把籽米,颗粒圆润如珠,透着温润光泽。

合作社的发展让当地居民们跟着沾光。社员伊布拉音曾愁“7亩地种啥都不挣钱”,现在把土地租给合作社,每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去年年收入超4万元。

连队10多户居民都靠“土地流转+务工”脱了贫,伊布拉音的儿子买了小轿车,以前拉肥料,现在拉游客去圣泉湖,顺带卖自家晒的果干。

但拉依苏人没丢老根。特意留着老果树、老馕坑、老菜园,游客来学种果树时,老人们会递上刚出炉的馕:“先垫垫肚子,干活才有力气。”

艾尔肯·吐尼亚孜说,曾有游客提议搞大型度假村,老人们摇头:“时机还不成熟,别扰了泉水,别毁了菜地,这才是根本。”

岁月长青

夕阳西下。临别前,艾吾孜汗·赛杜拉给记者塞了一包果干。纸包里,桃干的甜混着沙土的微涩,无花果干粘在指尖,像握着整个村庄的温度。

“你看那弯泉水。”老人指着圣泉湖的涟漪,水波里晃着昆仑山的倒影。“它流了千年,还在教我们怎么活着呢。”

拉依苏的终极密码,或许就藏在这“跟着泉水走”的智慧里,不是刻意追逐“长寿”,而是把自己活成土地的一部分:饮着雪山融水长大,吃着沙土地的菜变老,在“三晒两阴”的干果里悟出日子的张弛,在邻里递馕的温度里懂得人情的冷暖。就像106岁的买提吐尔孜·买买提生前所说:“不是我活了106岁,是这块土地让我陪了它106年。”

如今,圣泉湖的水仍在流淌,馕坑的炊烟混着麦香,94岁的艾吾孜汗·赛杜拉还在菜园里打理蔬菜。

这片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沙土地上,生命与土地的约定仍在继续,那些浸润在阳光下的蔬果,不过是阳光写给生命的情书,每一笔都浸着“共生”的真谛:人对土地的每分尊重,终会化作岁月对人的温柔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