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刘玉秀
伊犁河谷的秋,总带着几分清润的甜。
当晨光漫过可克达拉花海,各色花卉如同一个铺向天边的大花盘,粉白、浅紫、鹅黄、绯红,挤挤挨挨,艳得像被秋阳染过的调色盘——花丛深处,穿着金黄衣装的“可可”雕塑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她踮脚站在花田里,清澈的目光中带着点顽皮,发梢缀着晨露,像在和花朵捉迷藏。这尊名为“可可”、又称“草原音乐精灵COCO”的雕塑,由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标志设计者正邦团队制作、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精心选址落地。
“你看她这眉眼,既有军垦娃娃的憨厚真切,又带着草原姑娘的灵秀。”挎着相机的游客张军亮忍不住赞叹,阳光淌过“可可”脸颊上那缕用《草原之夜》乐谱纹路雕琢的发丝,“设计师是懂咱兵团的,把老军垦的琴声、多民族的花纹,都融进这尊雕塑里了。”
“可可”雕塑的衣角装饰着哈萨克族刺绣花边,袖口闪烁着艾德莱斯绸的流彩,色彩格外亮眼;头顶军帽的帽檐处,还别着一束薰衣草造型的装饰。这一设计与“可克达拉”的地名内涵高度契合,“可克达拉”综合哈萨克语“绿色”与蒙古语“原野”语义,是“绿色原野”的意思。多民族文化元素通过雕塑细节得以体现,清晰展现出当地地域文化交融汇聚的特点。
“可可”雕塑落地当日,老军垦闫欣秋特意拄着拐杖赶来,在雕塑前驻足许久,目光反复端详着雕塑的每一处细节。“当年我们开荒,就盼着戈壁能长出花,日子能像歌里唱的那样甜。”闫欣秋欣慰地说,“如今愿望都成了真,花也开了,城区也越来越兴旺,还有这么个娃娃替我们守着这些念想。”
近年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游玩的游客,超七成会走进可克达拉市规划展示馆,到朱雀湖畔听一听《草原之夜》的歌声,沉浸式感受可克达拉市优美的生态环境。游客对当地特色旅游的青睐,带动了民宿、旅游及餐饮、文创等业态的兴起,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客流。
作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的文化新坐标,“可可”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类大型活动现场与宣传册上,成为传递可克达拉故事的重要载体,将城市的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远播他乡。就像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说的:“当初选址时特意让她站在花海与城市的交界处,就是想让她既扎根土地,又眺望远方。”
这份“扎根”与“眺望”的深意,更体现在“可可”不断延伸的文化价值中。如今的“可可”,早已不只是花海中定格的雕塑,她化作文创产品上的鲜活图案,成为研学课程里讲述城市故事的主角,更在跨境文旅合作中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角色。游客因她慕名而来,不同文化也因她产生深度共鸣,让四师可克达拉市的文化影响力持续向外辐射。
夕阳西下时,花海渐渐安静。“可可”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远处的城市天际线连成一片。几个孩子围着她唱着《草原之夜》,歌声混合着花香飘向伊犁河——这尊内涵丰富的雕塑,早已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可克达拉市的文化年轮,一圈圈刻着过往的坚韧,也滋养着未来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