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如今,在火热的文旅消费大潮中,县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小城何以刷新“可见度”?一方面,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将这些“养在深闺”的小城链入全国大网络。不论是自驾还是高铁,几小时可达,伴随可及度的提高,能见度也同步走高。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牵引下,不少小城的面貌焕然一新,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和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刺激新消费场景加速下沉。软件和硬件的改善,优化了小城文旅消费生态,有力提升了小城旅游体验,强化了游客对于小城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认知。
相较于大城市,县城旅游显然属于低价。但人们“反向旅游”来到县城,并不只是图低价,更准确地说,是追求高性价比。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不再“人挤人”的惬意氛围、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以及“并不掉线”的食宿条件等,都构成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理解。
更根本的还在于,当前大众旅游需求出现转向。当旅游在国人的生活中变得愈加频繁和平常,追求差异化、稀缺性,关注对自身情绪价值的回应就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姿态各异的县城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自然也被视作接住“旅游下沉”这波机遇的最佳选手。
如何接住“旅游下沉”带来的新机遇?如何在同台竞技中胜出?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县城有各自的甜蜜和烦恼要面对。不过,普遍适用的一点可能是,有增量者胜。这个增量,并不是大干快上,搬来过度商业化的游乐设施,或者复制粘贴网红要素,生造同质化的打卡点,而是多一些对文化的敬畏,多一些对特色的挖潜,多一些对产品的创新,多一些对细节的关照,借用一个网络热词来说,那就是提升“质感”。
都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只有货与版能真的对得上,甚至超过期待,县城精心打造的文旅IP才能立得住、传得开。还要提升“网感”,不断增进对流量的认识,甚至不惧于也不怯于成为“网红”,但对所谓的网红逻辑则要多一丝警惕——关注游客的真实体验,而不是表演真实感和亲密性。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赛道,要吃到红利,而且是可持续的红利,显然需要的不仅是“操作手册”,还需要足够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