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在戈壁荒漠上“种太阳”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6版:科技·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15日,李景云(左)和工作人员一起排查光伏组件故障隐患。 张鹏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彤彤

8月22日,在八师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的蓝色阵列前,李景云望着板下忙碌收割艾草的职工,眼中满是欣慰:“新疆的阳光,以前只能晒出庄稼、晒出瓜果,现在还能晒出绿电,晒出好日子!”

1982年出生的李景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高级经济师,也是新疆天富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兵团新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十年间,她带领团队在戈壁荒漠上“种太阳”,将黄沙变成“金沙”,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兵团答卷。

2015年,国家吹响“双碳”目标号角,兵团探索新能源产业布局。彼时已是能源领域专家的李景云,敏锐嗅到机遇:“新疆的日照和风能,是最宝贵的绿色财富。”她主动请缨,牵头筹备兵团北疆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与天富4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启了在戈壁滩上的“逐光之旅”。

项目启动之初,荒漠的恶劣环境就给团队来了个“下马威”。超5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和频繁的风沙天气,让项目进展屡屡受挫。李景云带着团队扎在现场,白天顶着烈日测量日照轨迹,计算光伏阵列的最佳间距与高度,确保“板上能发电,板下能生长”。夜晚,她在临时板房里钻研技术方案,反复优化数智化监控系统。

“最难忘2023年并网前的冲刺期,我们连续半个月守在基站,终于在年底实现全部项目并网发电。”回忆起那一刻,李景云仍难掩激动。

该项目年发电量高达6.8亿千瓦时,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能源需求,更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6.87万吨,其碳减排效果堪比3.64万公顷森林的年固碳量,充分展现了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卓越贡献。

“建光伏电站,不能只算发电账,还要算生态账、民生账。”李景云的理念,让光伏基地成了“立体聚宝盆”。

在她的推动下,团队根据戈壁的气候,在光伏板下试种艾草、黄芩等耐旱作物。“一开始职工不相信,觉得荒漠里种不出东西。”李景云笑着说,直到2022年,一三四团职工郭伟在板下种出的艾草,亩产净赚2000元,直供河南市场,大家才彻底信服。

如今,500多亩板下土地成了“沙漠药匣子”,艾草、黄芩“一年收三茬”,板蓝根也在这里扎根。夕阳西下时,牧民赶着羊群走进光伏矩阵,啃食板间嫩草,蓝色板阵与白色羊群相映成趣。“以前刮风沙,庄稼全毁了;现在光伏板挡沙,还能种作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郭伟笑着说。

这背后,是李景云对“绿电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生态闭环的坚持。“早在光伏项目破土时,我们就埋下了‘立体发展’的种子。根据戈壁的日照轨迹,我们精心计算光伏阵列的间距与高度,让阳光既能在板上发电,又能在板下孕育生机。”李景云说。

板上,是奔涌的绿电;板下,是盎然的生机。这些清洁电力正把“电价洼地”托举成“绿电高地”——居民电费更低了,工厂机器转得更“绿”了,天空也更蓝了。到今年年底,仅石河子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就将输出45亿千瓦时绿电,相当于省下150万吨燃煤,足够158万个家庭用一年。

如今,这片曾漫天黄沙的土地,已变身国家级示范基地——既是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也是国家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前不久,该项目作为唯一入选的兵团能源企业项目,荣获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创造了行业新标杆,更探索出“光伏+数智+生态”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兵团模式”。

“到2026年,5吉瓦电站全部并网时,乌昌石地区的天空会更蓝。”站在新的起点,李景云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光伏+治沙’‘光伏+农业’‘光伏+旅游’等新模式,让新能源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从茫茫戈壁到蓝色光伏海洋,从单纯发电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多元共赢,李景云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绿色不仅是兵团最亮的底色,更是通往未来的钥匙。而她,依然用太阳的能量,续写着兵团新能源事业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