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做好“水”和“农”两件事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6版:科技·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宋利兵(右一)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讲解节水滴灌技术(资料图片)。 陈朋朋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彤彤

8月的清晨,阳光洒在树叶上,微风中带着泥土的气息。宋利兵带着学生走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的田埂上,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轻轻一捻:“你们看,这个湿度还不够,滴灌带布置可以再优化。”学生认真记录着,一旁的种植户频频点头:“宋博士说得在理,咱们这庄稼,就差这点‘明白水’!”

宋利兵是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与水的故事要从30多年前讲起。

“过去,在我的家乡,人饮用水都是问题,更别说浇地了。”宋利兵的童年记忆里,缺水的甘肃省静宁县给他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天放学,别的孩子忙着写作业,他便要和姐姐扛起扁担,去村外的泉水边挑水。“蹲在泉边盯着水面,我心里总在想,要是能有一条看不见的管子,把水直接接到家门口就好了。”宋利兵回忆说。

自然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个小发明。别的孩子想做飞机模型、电动小车,宋利兵却画了一个巨大的“U形管”——一头扎进大海,一头通到村口。“要是能建成,全村人再也不愁水了!”少年的异想天开逗笑了全班,老师却认真地说:“这个梦想很好,但要实现它,你需要很多很多知识。”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进了宋利兵的心田,一直支撑他度过无数个埋头苦读的日夜。

2008年夏天,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时,整个山村都沸腾了——宋利兵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愿走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科选择水利水电工程,硕士攻读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研究农业工程——宋利兵的每一个选择都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目标:解决西北缺水问题。

导师看出他的执着,送他一句话:“水利人要脚沾泥土,心系苍生。”这句话他默默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

2020年博士毕业时,宋利兵的家乡早已今非昔比——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节水灌溉技术走进了田间地头。但宋利兵心底“服务农业”的种子,却在此时找到了更广阔的土壤。“学农业工程,就得去农业的主战场。”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投向了新疆——这片拥有广袤农田、急需水利技术支撑的边疆大地。

“为什么是新疆?”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解释说:“那里更需要水利人去服务建设。”

就这样,宋利兵来到了石河子大学。

如今,除了智慧水利系主任,宋利兵还兼任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第四届兵团青联委员、全国智慧灌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仿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重职责。他当年的选择也影响了许多人,5年来,先后又有6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士追随而来,一支“水利青年军”在边疆扎下了根。

近几年,宋利兵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1项、兵团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还主持五师、玛纳斯县等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白杨河流域用水关键技术等单位委托项目7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这些项目,几乎都与边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

在三师四十四团、喀什岳普湖县,宋利兵带领团队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行动项目“南疆典型灌区用水生态安全及调控研究与应用”。当地林果、孜然、棉花种植户长期面临“缺水缺肥、质量不高”的难题,他和团队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反复试验,种植户们也总会围着宋利兵,咨询种植管理问题。“每当看到农户因丰收而笑,说明我们的研究真正实现了应有的价值。”宋利兵说。

从静宁山沟到天山脚下,从渴望水的少年到送技术的博士,宋利兵的人生轨迹,恰如一条“看不见的U形管”,一头连着童年的初心,一头通向边疆的希望。

“我这一辈子,就想做好‘水’和‘农’两件事。”望着远处的天山,宋利兵的眼神坚定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