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专家(前排左二)对一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官进行调查取证培训(资料图片)。近年来,兵团检察机关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坚持以学促干,增强公益诉讼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办案质效。
兵团人民检察院八师分院工作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办理案件(资料图片)。近年来,兵团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深度融合路径,以科技为助力打通线索排查“最后一公里”,为守护绿水青山和民生安全构筑更智能、更精准的司法防护网。
九师叶尔盖提垦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在一六四团牧区向牧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资料图片)。兵团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今年上半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二师铁门关市7家检察机关联合会签《关于建立博斯腾湖流域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之后不久,兵地检察机关发现黄水沟堤防工程临时道路存在生态隐患,立即制发检察建议书,推动行政机关跟进履职、工程单位加紧制定修复方案。这是检察机关打通生态保护“堵点”,织就“检察防护网”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伴随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此,兵团检察机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合检察监督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高质高效办好各类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以检察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机制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在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面临的挑战愈发错综复杂,单一部门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胜任的背景下,跨部门合作机制成为提升公益诉讼效能的关键法宝。
近年来,兵团检察机关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紧紧围绕“公益”核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公益诉讼检察保护大格局,秉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利等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作配合、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凝聚办案合力、深化全面履职、拓展公益诉讼“朋友圈”,不断推进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
兵团人民检察院与兵团林业和草原局等十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兵团湿地保护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统筹湿地保护监督管理,压实湿地保护责任。
二师乌鲁克垦区人民检察院与三十四团签署《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以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衔接配合为抓手,做好联动治理、长效治理工作,强化河湖生态保护;兵团检察院三师分院与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局合作,构建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形成喀什噶尔河流域保护合力;十二师检察机关打破兵团与地方行政区划界限,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检察院签订《公益诉讼工作跨区域合作共建协议》,与乌鲁木齐县人民检察院签署《关于加强兵地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工作的意见》,建立线索移送、联合调查取证等协同机制,全面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联合行动。
以此为基础,兵团检察机关积极履行职能,以公益诉讼推动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同护共治新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造福职工群众的“金山银山”。2023年以来,兵团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70余件,挽回被损毁国有林地5200余亩,督促恢复被非法开垦和占用的草原400余亩,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1.8万余吨。
数字赋能提升办案质效
今年5月,九师叶尔盖提垦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团队利用无人机对巴尔鲁克山和塔斯提河流域开展智能巡查时,发现密林遮蔽的山坳里隐藏着一处由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堆积的“垃圾山丘”。
公益诉讼检察团队立即利用无人机激光打点定位,计算出污染区域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并对所有垃圾倾倒点拍摄视频和照片留证。充实证据后,检察机关立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依法向涉案团场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其在规定期限内清除垃圾,并完成生态修复方案。
这场利用无人机开展的“生态问诊”,不仅让隐藏在深山里的污染无所遁形,更彰显了兵团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监督理念。
“相较于其他检察工作,公益诉讼更具主动性,在办案时往往没有现成的证据材料。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案件,由于涉及面广、犯罪手段隐蔽,检察机关经常面临线索发现筛查难、调查取证难、公益损害评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技术作用,为公益诉讼案件高质效办理提供支撑。”兵团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戴哲宇介绍道。
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三师检察机关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需求对接—方案定制—效果反馈”全链条协作机制,通过建立跨部门技术联席会议、业务技术融合等机制,实现技术与业务从“分散作战”向“协同攻坚”转型。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监管公益诉讼案中,技术部门与公益诉讼团队组建“无人机取证专班”,运用三维建模技术,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传统人工巡查20天的工作量,精准锁定了违法设备坐标,为案件办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八师检察机关推行技术提前介入机制,将技术分析贯穿案件办理全周期,实现从“事后补证”到“事前预防”模式的转变。在林地资源保护案中,技术团队提前介入,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比对,通过植被覆盖率变化锁定毁林区域,协助制作生态损害评估报告。
当下,科技化、数字化正成为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随着检察公益诉讼实践的逐步深入,现代科技运用越来越广泛,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检察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近年来,兵团检察机关还紧扣“科技强检”战略,以“业务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技术赋能提升监督质效”为核心路径,积极构建“模式—机制—应用”三位一体的技术融合体系,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水质快检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入公益诉讼全流程,推动技术手段从“辅助工具”向“核心战力”转变,不断推动办案模式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智慧动力”。
兵团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易志斌表示,兵团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科技与检察职能的融合,积极探索运用更多快速检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模型,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织密监督网络,同时深化与行政机关的技术协作,推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线索互通、数据互通,以更高效能的公益诉讼监督,守护兵团生态之美与民生之安。
多方联动汇聚共治动能
近日,四师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在对一起团场污水处理厂管网运行不畅问题开展“回头看”时发现,原先职工群众“房前屋后”污水横流、恶臭弥漫的问题已不复存在,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这一转变,得益于兵团检察机关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创新机制。
今年年初,一条来自“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的线索,引起了四师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注意:辖区一连队污水处理厂管网运行不畅,生活污水外溢横流,导致路面泥泞不堪,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严重影响了连队职工群众的正常生活。
接到线索后,四师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团队迅速赶赴现场,通过现场勘验、多方取证,固定了相关证据链,随后依法向团场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限期进行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多方协同,构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多方参与格局。”戴哲宇表示,生态环境治理既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近年来,兵团检察机关创新探索“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制定管理办法,积极运用“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能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公益诉讼保护合力,努力打造多方参与、共享共治的社会公益司法保护新格局。截至目前,兵团“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已扩大到861人;近3年来,志愿者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共提报各类线索207条;兵团各级检察机关通过志愿者提供的案件线索,累计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3件。
兵团检察机关还不断深化“检察+”协作机制,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发布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开展法治宣传、举办公益讲座等方式,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社会影响力;兵团人民检察院联动各师市人民检察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片分领域组织开展实务研讨培训和志愿者经验分享等活动,不断提升志愿者专业素能,让志愿者成为发现生态线索的“千里眼”“顺风耳”,用实实在在的检察行动守护好兵团的绿水青山。
(本版图片均由兵团人民检察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