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红星渠:长渠如脉歌不息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常驻记者  李欣奕

晨光中,红星二渠五道沟渠泛着粼粼波光。天山雪水奔涌,在渠首闸门处激起洁白的浪花。92岁的冯振海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渠边,枯瘦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斑驳的渠堤,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泛起光亮,“听,这水声还是当年的感觉。”老人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两千年前《管子》的箴言,在新疆戈壁深处被赋予了最滚烫的注脚。

渠水悠悠,长歌不息。红星渠——这条在革命烽火中诞生的人工血脉,以“红星”为名,将“红星”的精神火种播撒在哈密大地。

当渠水倒映着天山明月,仿佛每一道波纹都在诉说:有一种精神,从未干涸。

“红星”破晓

东天山南麓,曾是一片茫茫戈壁,寸草不生、杳无人烟。1950年,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现“十三师新星市”)决定从发源于天山的石城子河开凿一条横穿戈壁的渠道,以灌溉二道湖荒原。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将这条大渠命名为“红星渠”。

1951年初春的天山东麓,残雪未消,寒风如刀。2000多名身着单薄军装的解放军官兵,背着简陋的工具,在冰天雪地里开山修渠。冯振海便是其中一位。“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解放军能在战场上打胜仗,就能让戈壁长出庄稼。”

彼时的哈密,除了零星的骆驼刺,便是望不到边的砾石。没有机械,没有图纸,甚至连最基本的水泥都成了奢侈品。战士们顶着严寒酷暑开山炸石,打炮眼、伐木材、铺渠道,两米长的钢钎最后被捶打到只有十几厘米长。

冯振海记得,最困难时大家一天只能喝上两口水,嘴唇裂得像干涸的土地,却没人愿意多喝一口——省下的水要和泥和爆破作业。工程所需的成千上万吨石头,都是战士们用独轮车和背架车从天山脚下运来的。

陡峭的山崖上,战士们腰系草绳悬空作业,一锤一錾开凿渠槽;清理河道,战士们跳进刺骨的河水,上来时棉裤冻成了硬壳;夜晚的戈壁滩上,篝火旁的石碾子还在吱呀转动,那是战士们在赶制特殊的“代水泥”。

修渠没有水泥,战士们就碾筛陶粉、红砖粉,与石灰面按一定比例配制成“代水泥”。石灰面与红砖粉腐蚀性强、灰尘大,战士们的脸上、身上经常被烧出水泡。

1952年8月1日,32公里长的红星一渠开闸放水。冯振海清楚地记得,当山上的雪水顺渠而下时,老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给他们竖起大拇指:“解放军是好样的!”甚至有人不顾雪水冰冷,跳进水里打滚。

“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在那一刻都值了!”冯振海说。

1953年4月,红星二渠开闸放水……自此,天山雪水汩汩流入干涸的戈壁荒滩,荒滩上种出了粮食,焕发出勃勃生机。

渠水长歌

红星渠的水,在戈壁滩上蜿蜒流淌,不仅浇灌出千亩良田,也滋养着代代相传的精神根系。

在红星二渠的守渠点,45岁的张红星正凝视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水位数据。他的父亲曾是红星二场的守渠人,一辈子与渠为伴。“我出生那天,父亲正在渠上抢险,给我取名‘红星’,就是让我记住渠水情深。”张红星告诉记者,从父亲的“两条腿巡查”到如今的“电子眼监控”,守渠条件变了,但责任没变。

张红星的值班室里,放着两样“传家宝”:父亲用过的铁皮水壶,壶身上“艰苦奋斗”四个字已磨得发亮;自制的巡查记录本,上面记着“今日渠水流量”等字样。“现在技术先进了,但每月我还是要徒步巡查全程,这是父亲定下的规矩。”张红星说,每次脚踩在父亲曾走过的渠岸上,都能感受到精神的传承。

在红星渠的记忆里,有坚守更有深情。

修渠时相识相恋的老军垦徐德义、陈碧芳夫妇,临终前留下遗愿:将骨灰撒入红星渠。

“他们说,活着修渠护渠,死了也要化作渠水的一部分。”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初明远声音哽咽,“撒骨灰那天,渠水格外清澈,像在迎接两位老人回家。”

在红星渠分水闸旁,有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榆树,树干上刻着“1953”的字样。当年修渠战士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

薪火相传

在新疆作曲家、《红星渠的故事》艺术总监马成翔的手机相册里,至今保存着一张泛黄借据的照片,借据上写着:今借到马先生石磨壹盘,用于代水泥制作,损坏照价赔偿。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鲜红的公章虽已褪色,却依然清晰可辨。

这张借条背后,藏着一个让马成翔记了一辈子的故事。

1982年,他准备结婚,家里正愁没钱办婚礼。父亲马世林翻箱倒柜时,找出了这张压在箱底的借条。“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相关单位。”马成翔至今记得工作人员的样子,他们仔细核对了借条,又查阅了当年的档案,第二天就把800元赔偿款送到了他家。

“父亲捧着钱,手都在抖。他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这钱比金子还沉’。”后来,他们用这笔钱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马成翔说:“我娶媳妇的钱,是红星渠给的。”

正是这段经历,让马成翔在2021年接到创作《红星渠的故事》情景组歌时,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他带着创作团队走访了37位老军垦,每次采访都录下视频,回来后一遍遍看。“有位老战士说修渠时饿极了,就挖野菜充饥;看到渠水就捧着喝,现在想想,那水都是甜的。”马成翔说着,眼睛红了,“他们的眼泪,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为了还原真实场景,马成翔带着作曲家们沿着红星渠徒步采风。在红星二渠的渡槽下,他听到水流撞击石壁的声音,突然有了灵感:“这就是天然的节拍!”他立刻让助手录下来,后来这段水流声被融入了歌曲的前奏。“13首歌,每首都有渠水的影子。”马成翔说,“我要让听众从歌声里,听到老军垦的心跳。”

2022年首演那天,78岁的老军垦麻茂德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当《凯歌进新疆》的旋律响起,舞台上战士们扛着钢钎前进的身影,突然让他想起了1950年的自己。他忍不住掏出帕子擦眼泪,眼泪却越擦越多。演出结束后,他拉着马成翔的手说:“你们演得太像了,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我以为没人记得我们了,没想到还有人把我们的故事唱出来。”

“兵二代”关春荣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剧场。她给远在老家的弟弟打电话说:“我在舞台上看到咱爸年轻时的样子了!他当年修渠时,也是这么扛石头的。”挂了电话,她走到舞台边,摸了摸道具钢钎,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父亲手上的老茧。“以前总嫌父亲话少,现在才懂,他的话都藏在渠水里了。”

除了情景组歌,十三师新星市还出版了《红星故事?屯垦篇》,收录了200多个修渠故事。翻开书页,《连环爆破法》里,战士们用废铁造出“功臣车”;《礼拜六新房》里,新人在渠边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胜利古丽》里,女兵们在边疆的风沙里书写坚韧与奉献……

精神永驻

站在红星二渠五道沟渠畔远眺,两岸的白杨树郁郁葱葱,远处的农田一望无际……目之所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这正是红星渠浇灌出的幸福图景。

8月6日清晨6时,十三师水务管理有限公司水电二分公司工作人员陈广明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他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线,仔细检查渠堤的每一处细节。在一处渠闸旁,他停下脚步,用手摸了摸闸门的螺丝,这个动作和父亲生前一模一样。“父亲说过,渠闸就像人的关节,要常保养。”

在红星渠管理处的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段水位、流速、水质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远程调控闸门开关。这套智能监测系统让灌溉效率提高了30%,节水成效显著。

父亲记录“巡渠日志”的老传统被陈广明完整保留了下来,只是从手写变成了电子记录。“今日发现三号渡槽有鸟窝,已联系林业部门妥善移至林带。”“渠堤有细微裂缝,已安排灌浆修补”“渠边杂草过高,下周组织人员清理”……这些琐碎的记录,像一封封写给红星渠的家书,饱含着守护的深情。

渠水流过之处,昔日的戈壁早已变成瓜果之乡。红星二场的苹果园里,果农们用渠水灌溉的果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这苹果甜,是因为渠水甜。”果农们深知,每一颗果实都是红星渠用岁月酿出的念想。他们自发成立了护渠队,农闲时就沿着渠岸清理杂物,“守护渠水就是守护好日子。”

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参观者在“代水泥”展品前驻足。讲解员会讲述“冯振海们”如何用智慧克服困难,也会介绍如今的节水技术。

“老一辈战天斗地,新一代科技创新,这就是精神的延续。”博物馆馆长初明远说,馆里最珍贵的展品不是文物,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

精神的守护,就像渠水的流淌,从未停歇。如今的红星渠,不仅是灌溉的动脉,更是精神的纽带,把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十三师新星市文联主席冯斌圣的办公桌上,《红星故事》(奉献篇、创业篇)的征稿启事旁,堆放着刚收到的50多个新故事——有爆破英雄王德的壮举,也有特等功臣徐进义的不凡经历。

“红星渠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渠水,永远不会断流。”冯斌圣说,“我希望后面继续出版新时代的红星渠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在兵团这片热土上,有这么一群人,用一辈子的坚守,写就了一个关于水与信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