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李芸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叶尔羌河下游的荒原上,一条绵延225公里的人工水渠横亘东西。
它一头连着雪山融水,一头系着万顷良田;一端镌刻着“涝坝存水饮牛羊”的艰辛记忆,一端书写着“智能灌溉精准化”的现代篇章,这就是前海总干渠。
从1993年8月下旬破土动工,到2024年续建工程完工,这条水利大动脉,不仅改写了南疆缺水的历史,更以汩汩清流重塑了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农业版图,让“风头水尾”的戈壁荒滩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南疆大粮仓。
荒原突围
时间回拨至上世纪60年代,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原。兵团人凭一双手、一把铁锹,硬是把荒原变成了良田。但水,始终是悬在头顶的无形“天花板”。
1973年春天,小海子水库干枯见底。时任农三师(现三师)师长赵善章蹲在干涸的河床上,望着远处蜷缩的棉苗,长叹一声:“我当师长5年,就有3年旱,年年为水发愁。”
“那时候我们喝着涝坝水,大冬天还结着冰碴子呢!”1997年来到农三师四十四团十四连的张凤真,回忆起最初种棉花的日子直摇头。
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1993年8月,3000余名兵团职工群众自带干粮进驻工地,用推土机在荒漠里推出了第一条23.7公里的土渠。
“那时没有挖掘机,全靠推土机推,帐篷搭在渠边,沙尘暴一来,连人带被全是土。”当时的小海子水库管理处职工李泰山说。
1994年6月18日,当第一股渠水奔涌而入时,蹲在渠边的职工群众掬起浑黄的水,有人哭得像孩子。这个后来被称为“前海总干渠一期”的工程,当年就创造了奇迹——累计引水8607万立方米,让各团场提前8天浇上关键水。
此时,三师已成为兵团主要棉花产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占兵团总产量的11.4%。职工苏锡明承包的12.45亩棉田,亩产皮棉214.34公斤,刷新了全国纪录。
“粉土质的渠堤遇水就垮。”每年汛期,李泰山和同事们要扛着树梢、背着块石在洪水里打桩。“2003年,一场洪水冲垮半公里渠堤,我们30多人泡在齐腰深的水里堵口子。”
连年投入的人力财力让三师领导下定决心:“与其年年抢险,不如一次修好!”从2001年连通小海子水库与前进水库,到2010年贯通中游渠首,再到2017年完成前海总干渠配套工程155.42公里土渠段防渗改建,三师新建、重建或改建各类闸门、渡槽等50座。
从此,前海总干渠像一条不断生长的血管,逐步串联起叶尔羌河与4座水库。
2014年9月启动的前海总干渠配套工程堪称壮举。在施工高分渠段地下水位高的区段,施工队一边抽水一边开挖,单日最多抽排1500立方米地下水;在沙漠边缘区段,用土工膜和混凝土浇筑成型渠道,让渠道水利用率从40%提升至60%。
2017年夏天,防渗渠首次通水时,三师图木舒克市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徐海沿着渠岸激动地跑起来:“水流速从每天10公里提高到60公里,三四天就能从叶尔羌河中游渠首流到小海子水库闸口。不用进水库,水经分水闸通过前海总干渠直接进团场!”
那些年,“前海”牌棉花获得过“新疆名牌”“新疆著名品牌”“全国十大优质棉金奖”等荣誉,“前海”成为新疆驰名商标。“兵团红”红枣、“四木王”甘枣等产品多次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奖。
曾经的“水尾”之地,已然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强区。
水网赋能
在三师五十一团五连闸口,五十一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杨双胜几番调整闸口高度后,用便携式流速仪测量,水流速度刚好达标。
“现在浇水哪还用跑断腿?职工群众提前报备地块位置和用水量,连队水管员就能精准把水送到地头。”杨双胜说,“昨天五连临时提出增加灌溉用水量的需求,今早我们就调过去了。遇到特殊情况,最快2到3小时就能保障用水到位。”
这种精细到亩的供水服务,在20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前海总干渠续建工程于2024年9月30日完工后,41公里防渗渠直接连通团场干渠,水流跳过水库环节,输水时间缩短5至7天。
“现在5月底就能引水,比1993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徐海翻着调度日志,2024年的数据显示,三师图木舒克市棉花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2%,“过去是‘看天配水’,现在是‘按需供水’。”
从土渠到防渗渠,从漫灌到滴灌,从单一作物到多元种植,前海总干渠的延伸轨迹,正是三师图木舒克市农业现代化的进阶之路。
水网的升级,强力撬动农业质变。三师图木舒克市今年播种面积较1993年增长近1.5倍。
“以前种啥都看水够不够,现在看市场需不需要。”这是张凤真对20多年来变化的朴素总结。
三师四十五团2万亩盐碱地上演“点碱成金”蜕变传奇。过去因土壤盐碱化限产,如今的滴灌系统重塑土壤,催生设施农业新业态。南果北种、虾菜共生……盐碱地焕发新机。
“我们的火龙果,一早就被预订一空。”四十五团十九连种植户王小琼望着生机勃勃的果蔬大棚,眼里满是欣喜:“以前缺水,种啥都长不好,赚钱难。现在有了滴灌技术和大棚,啥经济效益高,就种啥!”
在三师四十八团五连的枣园,枝头红枣饱满如玛瑙,胭脂红与青色交织。四十八团五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于元笑着说:“前两年,红枣品质好、价格高,连队仅红枣一项,产值就近亿元。”
汩汩清流改变的,远不止田野的丰收,沿着前海总干渠延伸的,还有直径1米的输水管网。西海湾水厂建成后,图木舒克市居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9%。
水脉稳,则粮仓丰;渠道畅,则百姓安。在这条滋养一方的干渠“命脉”上,职工群众的生活早已经随着汩汩清流发生变化。
精准滴灌
“在咱兵团种地,现在该浇水时有人通知,再不用自己跑断腿。”8月23日,三师四十九团职工樊文峰在枣园里边修枝边感慨。
“每逢农作物出苗关键期,连队‘两委’成员总会第一时间协调水源,确保每株幼苗都能喝上‘及时水’,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加密灌水频次。”樊文峰说。
“高温天最怕落花落蕾,我们精准把控灌溉节奏,小水勤灌、水肥同步,跟着作物需求走。”五十一团二连连管会连长刘振伟擦着额头的汗说。
如今在各连队,科学配水体系已然成型,按作物种类、种植面积精准分配水量,防渗渠纵横交错直通田间地头。“不仅服务到位,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用水。”四十四团十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周林说,现在浇水早已不是“凭感觉”,而是“按需求”。
春耕时的节水宣传会让职工群众记忆犹新。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支起展板,拿着滴灌设备,手把手教学,从管道铺设到压力调节,耐心讲解每一个技术细节。
“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得用200立方米水,现在用滴灌,40立方米水就够了,还能省不少肥料。”四十四团一连职工胡马古·吐鲁洪算起节水账,眼睛发亮。
如今,走进四十四团棉田,再也看不到漫灌的积水,只有整齐排列的滴灌带,细密的水珠精准滴入作物根部。滋养这片土地的源头活水,正是来自远方的前海总干渠。
“这条渠可是咱的生命线,从喀喇昆仑山下来的雪水,顺着它能最快流到灌区。”小海子水库南闸水管站技术员文吉祥指着岸边的水位标尺说。
站在渠边远眺,前进水库的水通过前海总干渠源源不断输往小海子灌区,连片的棉田像绿色的海洋,风吹过泛起层层波浪。周林看着水流远去,手机里传来职工发来的消息:“今天浇的水刚好,玉米长势真好!”他笑着回复:“只要水脉通,庄稼就差不了。”
润泽千秋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各水库水位、渠道流量等数据实时更新。渠道流速一旦异常,系统立刻弹出预警,精准标注位置。
“预警很管用,我们看到之后能快速排查、调水,保证输水安全。”文吉祥说。每天他都会骑上电动巡渠车,沿渠边的柏油路巡查。
“以前没这条件,全靠步行,一天跑两趟,腿都肿了。”文吉祥感慨道,“现在两小时就能巡完,车进不去的地方,还能用无人机察看。”
数字化开辟了特殊水源利用的新路径。2024年启动的水网建设规划,如今已建成覆盖7000公里防渗渠道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闸门启闭自动化。
三师图木舒克市井电双控提升改造项目预计今年9月投用,投用后监测数据可同步上传,整合地下水信息进行分析,准确统计机电井用水、用电及运行时间。
除了提升监测精度,数字化也为特殊水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灌区微咸水利用建设项目工程,让前海总干渠的故事得以续写——排碱渠的水与前海总干渠的水进入泵站进行勾兑混合后,可用于农田灌溉。
今年7月,前海总干渠续建的41公里渠道全线通水。参与总干渠续建工程的三师图木舒克市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工程师刘杰感慨道:“老一辈水利人用推土机在大地上画出最初的渠线,我们如今用先进仪器精准测绘。时代在变,治水的接力棒始终在传承。”
这种传承,在水利人的故事里代代延续。徐海从1991年参与测量至今,见证了前海总干渠的每一段延伸,说起渠道参数仍如数家珍,投身水利事业无怨无悔。
李泰山从部队转业后,在水利系统干了35年:“这条渠是我们三师人的命,要像传家宝一样守护好。”站在前海总干渠的渡槽上远眺,叶尔羌河的水流经这里,分别流向棉田、果园、城镇,最终滋养出一片绿洲。
三十载光阴,前海总干渠累计输水超百亿立方米。未来,这条水脉将发挥更大作用,三师图木舒克市推动耕地轮作与畜牧协同,构建饲草种植、绿色蔬菜、林果经济带,以坚实水利基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水声潺潺,是农业向上的脉动,也是一代代兵团人初心不改的见证。一渠通,沃野兴。一渠活水,正托举起南疆大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