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编者按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皑皑天山,巍巍昆仑,见证着这片广袤土地的沧桑巨变;漫漫戈壁,茫茫大漠,铭记着一支特殊队伍的旷世伟业。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王震将军的铿锵诗句,诠释着兵团的“前世今生”。

屯垦在天山,治水第一关。一部兵团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干旱抗争、治水兴水的建设史。

70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开山裂石、筑坝修渠,于河流末端、沙漠边缘、边境线上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奎屯河引水工程的建设者们顶着严寒酷暑不间断施工,如今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为下游带来新的水源希望;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如巨龙卧波,拦蓄天山雪水,为北疆灌溉与防洪筑起坚固屏障;一师胜利渠、二师十八团渠、三师前海总干渠、十三师红星渠等重点水利工程带来汩汩清流,滋养农田、守护家园、惠民利民。

历经70余年深耕,兵团逐步织就一张集灌溉、供水、防洪、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网:149座水库如珍珠般散落在戈壁绿洲间,3.7万公里干支斗渠道像脉络般延伸至田间地头,86处大中小灌区错落分布,2571万亩耕地在渠水滋养下,从荒原变成了棉海翻浪、麦浪滚滚的良田。

回望来路,水流纵横处,尽是精神丰碑。当一条条水流漫过龟裂的戈壁,当一片片新绿绽放在荒漠戈壁上……那岂止是水的奔流?那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灵魂,以血汗甚至生命为代价,在大地上刻写的不朽诗行。

渠水奔涌向前,精神薪火相传。从十八团渠、胜利渠、前海总干渠、红星渠等闪耀着创业光芒的名字,到今日加速构建的“四横一纵、一师一网、外引内联、多源融合”现代水网宏图,兵团水利事业始终跃动着时代最强音。

本报“水润绿洲——从渠系看兵团”栏目将聚焦这些流淌着光荣与梦想的生命线,讲述兵团人以水为墨,在戈壁深处铸就绿色传奇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