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新疆抗战烽火中的共同体锻造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7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杨磊 葛凡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浴血抗战的光辉岁月,深刻审视在这一伟大历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塑造,不仅具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深远意义,更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巩固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价值。

党在新疆抗战中的战略实践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新疆虽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远离抗日前线,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拥有广袤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较为复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新疆的国防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和土西铁路的开通,新疆的地缘政治意义更加突出,成为连接中国与苏联的重要桥梁。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新疆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新疆是中国与苏联之桥梁、全国抗战之重要后方,认为新疆对于争取抗战胜利意义重大。1934年至1936年,俞秀松、赵实等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积极改组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黄火青担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创办《反帝战线》杂志,将联合会建设成为新疆各族人民一致抗日的指挥部。这些早期的革命活动为后来新疆各族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不公开挂牌,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由陈云、滕代远、邓发等同志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与新疆当局合作,协助新疆当局改造军队、提升战力与政治觉悟,派遣干部深入部队担任政治教官与顾问。同时,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抗日宣传,通过演讲、演出、报刊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抗日主张,点燃天山南北的抗日烽火,有力扩大统一战线与党的影响力,为抗战大局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和思想动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时培育

共同目标凝聚民族情感。全面抗战爆发后,迪化成立了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在全疆范围内发动了一场抗日捐献运动。截至1938年夏,全疆各族民众捐献了大量现金和其他财物,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以此购买了十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送往抗日前线。1943年,新疆各地又开展了“一县一机”运动,到1944年,共捐献飞机144架,超过原计划64架一倍多。1942年,由于海岸运输线和滇缅公路先后被日寇截断,国际援华物资难以运抵,致使军队的武器弹药、医疗器械等补给困难。180名少数民族驮工在爱国青年干部陆振轩的带领下,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在死亡路上拉运援华的抗战物资,运进汽车轮胎6600多条以及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和医疗器械等军用物资,有力打破了日寇的封锁,支援了抗日战争,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中最为悲壮的雪域高原人力运输壮举。参与这项行动的共有130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是新疆少数民族驮工。在“抗日救国”的共同旗帜下,各族群众超越民族与宗教差异,强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归属感。

思想教育塑造民族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选派林基路、祁天民、李云扬等共产党员到新疆教育系统工作。他们在新疆兴办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改革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必修课,许多青年学生在他们的教育下,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抗日救亡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坚强斗士。中共党员在新疆工作期间,除了在新疆学院、女中、一中、师范等院校培养出数批毕业生外,还在财政厅、民政厅、“反帝会”、新疆日报社以及区、县创办的各种类型的短训班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各民族建设人才。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通过《新疆日报》《反帝战线》等报刊文献,宣传抗日救亡,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动员新疆各族各界群众支援抗战,在全疆各族群众中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这种系统的思想教育强调抗战救国与团结协作的紧迫性,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

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在新疆的文艺活动,大多与抗战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他们不断摸索有助于人民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文艺形式,并尝试通过多语言形式宣传革命思想。这种多语言宣传工作,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1939年4月,新疆文化协会在新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基础上成立。在文化协会成立之后的一年时间内,茅盾、张仲实等人不但举办了文化干部训练班,培训了各族文化干部,而且以主要精力编印出多种文字的初小、高小语文和算术教科书。这种文化的双向流动,既为新疆引入了先进思想文化,也传播了新疆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包容共生的认识,为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

战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当代启示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抗战路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功地领导新疆各族人民投身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就在于党对民族工作的坚强领导。其中,党的政治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与政策的保证;党的思想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与文化的保证;党的组织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与行动的保证。新征程上,新疆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任务和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通过制度机制予以落实。

伟大精神是宝贵财富。历史的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推动。抗日战争期间,各民族涌现出大量抗敌救国的有识之士,以自身丰功伟绩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留下鲜明注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需要奋斗,越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奋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凝聚爱党爱国共识,促使广大群众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挖掘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先烈在党领导下对敌斗争的光辉事迹,着重讲好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通过对各民族的英雄们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赤子情怀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团结观念的集体传承和表达,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新疆案例(集)的编写及应用研究”(2024-GMH-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