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边疆治理的新疆实践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陈玉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关键所在。新疆作为我国边疆地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积极探索边疆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筑牢思想根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工作,将其作为边疆地区夯基固本的战略工程,不仅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在要求,更彰显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新疆在推进边疆治理过程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做好社会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如通过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工程,建立“1+2+5”教育培训体系,确保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打造出“马背宣讲队”“毡房夜校”等特色教育载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通过学段衔接、载体创新等形成教育合力,依托“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及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树立一批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营造人人讲团结、处处见团结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新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为推进边疆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促进交融互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社会空间。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各族群众在居住、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嵌入式发展,是做好边疆地区民族工作、推进边疆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新疆的实践中,促进交融互嵌不仅是政策倡导,更转化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新疆注重从居住、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入手,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同时,持续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例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全方位立体式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和多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载体功能和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兵团作为安边固疆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和作用,弘扬践行兵团精神,繁荣发展红色文化,完善兵地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兵地各族群众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理解、增进感情,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系统化、全方位的交融互嵌措施,正在构建起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社会空间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治理效能,将共同体意识融入边疆治理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疆治理全过程,是新疆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治理效能、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过程中,新疆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法治等各项治理实践,切实提升治理效能。例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向西开放桥头堡和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持续深化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新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打击犯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弘扬法治精神,注重发挥法治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多种宗教和谐并存、健康发展,着力建强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推动新疆宗教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边疆治理重心下移,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通过这一系列创新性治理实践,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还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地区的实践广度,增强了边疆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夯实区域支撑,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增强共同体凝聚力。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享与配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边疆治理的区域支撑更加坚实有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更加自觉。

新疆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一方面,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强化区域间联动协作,促进各地州、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例如,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把南疆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化南疆产业空间布局,健全完善支持南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好环塔里木经济带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对口援疆机制作用,深化全方位对口支援,促进受援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推动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建立健全兵地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优势互补中实现融合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从而在经济共生、文化共融、社会共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新疆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增强共同体凝聚力的重要实践,并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支撑,为边疆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本专栏由兵团日报社、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