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不断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乌云格日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大以来,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用完善的法制体系作保障,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切实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团结凝聚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将民族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以及民族工作领域自身存在的风险挑战、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等,都对民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呼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产生的重大创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亟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要求体现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中,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但境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从未停止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破坏。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依法有力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与时俱进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些法律法规出现了不适应民族工作发展需要、有些内容条款在具体执行中滞后于时代要求等情况。必须与时俱进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才能有效保障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宪法有关条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现代法治文明的萌芽。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实施,此后历经5次修订,逐步成熟完善。在历次修宪过程中,根据我国国情和民族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地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为依宪执政、依宪治理民族事务提供了遵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发展需要,宪法相关条款通过进一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进行修改完善,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适时补充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民族工作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时代变革和事业发展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补充完善提出要求。要立足党和国家大局,立足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完善相关内容、补充相关条款,做到实事求是、稳妥慎重、依法依规、科学准确。

尽快出台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一环。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出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着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努力将其制定成为一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根本法律。

科学构建相关法律法规涉民族事务内容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内容体系。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中,相关法律法规涉民族事务内容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是数量最为庞大、内容最为具体、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体系。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及要求贯穿其中,分类分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依据宪法对其进行合宪性审查,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不断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内容建设。

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措施

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修改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各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发挥我国独特政治优势和具体工作中的创造性经验,不断探索总结,持续深入推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更好维护法律权威、更有效落实各项决策部署。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领导各族人民制定完善充分体现人民意愿的法律法规。

确保协同有效推进。推进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要统筹“立改废”,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整体推进制定新法、修改现行法、废止不合时宜的法律等工作。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握好民族平等的丰富内涵,既要反对民族歧视,也要促进机会平等。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助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各环节法治工作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入。做好宣传阐释工作,深入宣传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普法理念和方式创新,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健全评估和监督体系。应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评估机制,推动形成各级联动、常态评估、动态监管、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为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应建立严密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监督检查体系,规范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建立起各方协调配合、自查督察相结合、日常监督能到位的长效工作机制,助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基础贡献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