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彤彤
盛夏的兵团,热浪裹挟着蓬勃生机席卷大地。
暑假,兵团学子们暂别书斋,将足迹印在广袤的田野、轰鸣的车间与厚重的历史长廊之间,将暑热转化作实践热情,在广阔天地间开启别样课堂。
他们走进古城,指尖抚过千年墙砖,触摸文化根脉的深沉律动;他们奔赴车间,在火热的生产线上锤炼技能,感受匠心制造的脉搏;他们扎根基层,在服务奉献中体味成长的重量。这些跃动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火热的暑期实践全景图,让青春在亲历中沉淀厚度,让理想在行动中扎根沃土,为这个夏天涂抹上独一无二的青春亮色。
寻根铸魂的行走课堂
“这个暑假,我最难忘的是和同学们一起去古都西安研学,巍峨的城墙、肃穆的兵马俑,都在向我们诉说灿烂的中华文明。”兵团二中学生汤可航的话语里满是收获。
8月1日至7日,兵团二中初三学子踏上了“祖国情·中华行”的研学征程。他们在西安的千年青砖上触摸古都脉动,于延安的巍巍宝塔下仰望信仰之光。他们以青春足迹丈量中华文脉,以赤子之心熔铸爱国情怀。
暑假是跳出课本、感知世界的黄金窗口期。兵团中小学校紧扣“育德于行、寓教于乐”理念,通过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特色作业、文化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快乐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涵养爱国情怀,实现知识积累与品格塑造的双向成长。
兵团一中少年们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烈日下的公园绿地,俯身捡拾垃圾的红色马甲连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宣传栏前,垃圾分类手绘海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养老院里,少年们聆听老人讲述开荒岁月,皱纹里的故事比课本更鲜活;社区托管点中,“彩虹茶园”儿童画作绽放奇思妙想。
兵团三中的特色暑假作业绽放异彩:政治学科作业中,低年级学生在手工创作中初识规则意识、在探寻家乡美景中厚植乡土情怀;高年级学生化身“战史讲述人”,在红色故事中感悟英雄气概、传承红色基因;中学生们结合时政热点撰写小论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
历史与地理学科的作业同样充满趣味。学生们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历史脉络,制作“历史人物卡牌”,在创意创作中走近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绘制全国各省区市的简易地图,标注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特征,还有学生用手机拍摄短视频,科普“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地理原理,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知行合一的乡土答卷
盛夏的天山南北,棉田翻涌绿浪,果林缀满硕果。
7月10日,在七师一三〇团六连的葡萄园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赵宝龙蹲在葡萄藤间,为学生和种植户讲解疏果技巧,手把手示范修剪动作。这场持续3小时的田间指导,让周边20多户果农掌握了科学修剪技术,也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充满泥土芬芳的实践课程。
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光伏试验田里,空气中的热浪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波一波扑面而来。石河子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的学生们正捧着特制毛刷,逐片擦拭光伏板上的沙尘。“这些‘能量板’积灰多了,发电效率会大大降低。”学生杨坤一边向围拢学习的农户解释,一边拿起红外检测仪排查故障组件。
今年暑假,石河子大学5669名师生组成的355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用汗水在天山南北写下青春诗篇。
暑假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品格的宝贵时期。
今年夏天,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们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结合,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把广袤的田野当作学习实践课堂。
在塔里木大学,科技小院成为田野里的创新引擎。一师五团苹果科技小院的驻点研究生侯新朋、杨成埋首于化学控旺试验,为果实均匀度与糖酸比优化提供科学方案;温宿核桃科技小院的驻点研究生夏邱浩操控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让光谱数据为核桃病虫害防控精准导航;铁门关香梨科技小院的驻点研究生叶努尔·阿依恒化身果园“营养师”,通过土壤深度检测为梨树定制专属“营养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在田地间。”驻点研究生的心声,道出科技兴农的赤子情怀。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塔里木大学农学院的20余名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社区基层,开展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
实践团队在一师阿拉尔市托喀依乡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种业发展,在南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在新疆天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种子研发,在新疆三场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见证棉花全产业链——知识跨越实验室围墙,在乡村振兴一线迸发能量。
岗位淬炼的匠心之路
8月的棉纺车间,机器声与青春脉搏同频共振。在新疆唐锦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的597名实习学子开启了暑期“岗位淬炼”之旅。
在质检车间,该校团委老师为学生哈尼克孜?土荪颁发荣誉证书——这位从实习生成长为企业质检人员的姑娘,每天钻研半小时质检标准,用“看齐意识”成为岗位榜样。此次受表彰的近200名学子,分布在各条生产线,老师穿梭在机器轰鸣中颁奖,让荣誉在实践现场“发光”。
暑假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操能力、提前适应职场的关键时期。
利用暑假,兵团职业院校的学生们,走进企业车间、社区基层、乡村田野,在岗位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责任担当。
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还在更多岗位绽放光彩——
在新疆唐锦纺织有限公司和锦浙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车间,机电、电子专业的徐鲁哲、王启顺等学生准时到岗,跟着师傅钻研技术,遇到难题主动请教,把“遵守规章是底线,做好表率是本分”的承诺化作俯身钻研的身影;
托育中心与幼儿园里,社文专业学生苟跃跃和阿依夏·热合曼江将专业知识融入日常照护,喂饭、陪玩间尽显专业性,用行动诠释责任,于细微处彰显担当;
凯富国际酒店内,旅游专业学生伊利姆努尔·买海买提在酒店岗位坚守“真诚待客、热心助人”的准则,用微笑服务赢得客人、企业认可;
在华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服装专业学生罕克孜在工作中遇惑即问,在缝制裁剪间锤炼技能,将“把小事做好、把细节做精”的匠心刻进工作日常。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则以“返家乡”社会实践为纽带,用专业知识反哺家乡——
在塔城市也门勒乡下三工村,食品工程学院学生张明阳成为村史馆文化宣传志愿者,她用“时间轴+故事卡”的形式,让村史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
在山东莱鑫建筑工地,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桑彦超为3毫米的放线偏差彻夜复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训诫从抽象教条化为钢筋水泥间的敬畏;
在四川米易县高龙村,数字商贸学院学生张小梅用短视频点燃彝族火把节,沙马阿婆珍藏六十载的嫁衣纹样,借由直播镜头惊艳四方;
在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现代服务学院学生迪丽百尔?阿不来海提走遍连队收集故事,用真挚语言向访客讲述老房改造与文化传承。
来自兵团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正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土的温度。
当博物馆的声声赞叹与果园的剪枝声交响,当生产线上的精准操作与村史馆的生动讲解共鸣,这个暑假,兵团学子以多元实践勾勒成长模样。他们的实践故事各不相同,却共同汇成一曲“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青春之歌,也为这个暑期写下生动注脚——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广阔的天地中;成长不止于书本,更在亲身实践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