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清风逸趣自扇生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6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久经风霜不畏寒 周一鸣 绘

●吴又洛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立秋虽已至,但暑气犹深,夜色如水,朗月繁星。每逢此时,古人常在蛙叫虫鸣中,架一方竹床于庭院中央,素扇轻摇,仰观星斗明月,设案熏香,俯品瓜果清茗。扇承载着我国几千年来无数士人诗意田园栖息的梦想和回忆,具现了中华文化托物寄情的审美意趣。

精工呈天巧

苏州十里山塘,扇坊林立。走进粉墙黛瓦、竹影斑驳的老店,琳琅满目的各式折扇挂满四壁,最令人惊叹的是几案上各式各样的制扇工具。一把小扇,要用几十种工具,经过上百道工序方能制成,无外乎苏扇如此闻名。当然,工艺虽繁却并非只是匠作,拥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且古典优雅的苏州,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如同苏州人食蟹要用“蟹八件”,在食之外不忘雅致的审美情调一样,苏扇的精工细作里浸润着江南文化的至深之美。仅扇骨的材质大类就分为竹、木、骨,再往细处,竹便有湘妃、玉竹、紫竹等,木也要分紫檀、沉香、鸡翅、黄杨,骨也有象牙、兽骨、牛角,而竹子的花纹、扇骨的样式、雕刻的工艺更有着详细区分。除了做工,扇面也是体现苏扇的关键,名家扇面可成稀世之珍。吴门画派本就高手如云,若沈周的山水、文征明的行楷、唐寅的人物入扇面,则身价陡增,即便寻常画师之作,山水、花鸟、诗词、人物,不管何种也可使扇别开生面,这样的匠心独运,使苏扇当之无愧被称为“怀袖雅物”。

扇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扇的样式工艺全球各不相同,但是被誉为“制扇王国”的我国实至名归。像苏扇这样的名扇,我国还有很多,广东新会用火笔烫绘层次分明的火画扇,四川自贡有薄如蝉翼进贡宫廷的龚扇,浙江湖州有轻如流云且柔滑细美的绫绢扇,重庆荣昌精工细作、厚重古朴的夏布和折扇均闻名天下,在时代发展迅速的当下,依然承载着千年风雅,经久不衰。

《尔雅》中写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早期的扇子有用苇草编成的,其实作为生风纳凉的生活用具,扇的材质似乎从来没有固定过,不同身份的人对扇的形制要求也各不相同。殷周时期用野鸡羽毛制成的翟扇,多少有些身份地位的象征,秦汉时期的障扇,也散发着王权的气息。“轻罗小扇扑流萤”,打发时光不失生活趣味,“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透着风发意气。

寄意扇为媒

北京南锣鼓巷,文创书店里常有折扇的身影,或一幅名画,或一首小诗,或一句祝福。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摇曳生风中感受着扇面上的祝福和寓意。扇面题词,成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书画既可以抒怀言志,又可以传递心意。明清之际湖南流传的“女书”便以扇为媒,颇有些“御沟红叶”寄情思的味道。文人士大夫日常所用扇面,常书先贤名句,以作日常警醒,或绘梅兰竹菊,以便互相砥砺。

为扇作画写字之人,常于画中直抒胸臆。在扇面的自然山水、诗词歌赋里,常常能看出情志所在。宋代小品中,常有花鸟果木,安详静谧、恬淡清幽,制作者用笔细腻、描摹传神,“夺造化而移精神”,颇得自然神韵,又见“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的宋人心境。

比起直抒胸臆的直白,喜欢含蓄隽永的古人,常常以扇为媒介,委婉表达心迹。京剧《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一把折扇开合挥舞之间,悲欢离合之情跃然舞台之上,铺满泥金勾画硕大艳丽牡丹的扇面,雍容华贵,既彰显了贵妃身份,又是“三千宠爱于一身”圣眷正隆的具象。昆曲《游园惊梦》一折,杜丽娘将扇子缓缓展开,伴随迂徐婉转、舒缓细腻的唱腔,仿佛打开心门,幽幽吐尽无限心事。豫剧大师陈素真在《梵王宫》中,用一把扇子淋漓尽显耶律含嫣与心上人相见前梳妆打扮时的紧张欢喜,舞扇子一段也成为豫剧祥符调永恒的经典。扇子成了心媒,在艺术的舞台上让心事直观外现。

在宋词里,我对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情有独钟。作为宰相之子的“小晏”,生在文化登峰造极的赵宋之世,流连于东京梦华的汴梁,自然能看到绝伦精彩的舞姿,听到天籁之声的歌唱,一句“歌尽桃花扇底风”给后人留下无尽遐想,只遗憾无缘得见。直到看了男子群舞《纸扇书生》,方在一瞬间有了通感,素白色的长衫,变化多端的折扇,年轻生命翩翩舞动,扇子虽是配饰,但和书生一起作为主角,尽现灵动轻快的跳跃,肆意挥洒的疏狂。清代传奇《桃花扇》,用一把扇子串起家国悲欢,历史的风云变幻里,一把小扇既成了时代的见证,又完成了作者心意的传递。

出入怀袖中

回归到扇最初的用途,扇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日用之具。虽然电力为消暑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扇依然有广阔的使用空间。深圳一年之中,三季可以用扇,因此我会常常留意选择以备日用。曾经在一个文创展区,我无意间看到了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春夏秋冬正好做成四个扇面,对应画中时节应季而用,颇有情趣。在故宫的文创商店里,宋徽宗瘦金体夏日诗折扇卖得正好,“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畏日正长凝碧汉,薰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径草铺裀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溽,杯盘时欲对清流”,扇面虽只有白底黑字,但书法本身就是艺术,笔墨纵横间的生动气韵所带来的艺术享受,远超很多描绘渲染,而所写诗句细细吟咏之际,只觉脉脉生风、字字清凉。

除了生风,扇因时常傍身而成为掩面用具,含蓄之美常蕴藏在低首回眸之际。戏曲里的大家闺秀出场之前,常莲步轻移、以扇遮面,东方的美不张扬、不刺眼,但是在这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朦胧遮掩之中,常能顾盼生辉,动人心神。时至今日,不少传统婚礼仍有新娘以扇障面的习俗,新娘子在轻掩之中顿生神秘美感,越发楚楚动人。而武侠小说中的翩翩公子,出场亮相之前也常有未见其人先见其扇的情境,这扇如同江南园林里竖在厅堂里的屏风,防止一眼窥探无余,精彩故事或是主角人物,要抽丝剥茧徐徐展开,才能不断引人入胜。

在魏晋时期,以扇障面是一种社交礼仪,不仅女子常以扇障面,男子也常有障面之礼。《世说新语》记载,西晋时,大将军王敦遇见周凯,总是用扇遮住自己的脸,“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既传敬畏之情,又见当时之礼。除了藏美,扇还有遮丑的用途。唐代诗人王建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不宜病容见人的美人,扇成了一道有效的屏障。相传,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病重,至死蒙面不肯见他,与“美人病来遮面”应是同样的缘故吧。

栖心斗方间

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扇于东方有着独特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扇不再是夏季的专属,已成为文房的常客,怀袖的雅物。扇的制作工艺越发精细,扇的文化内涵越发深厚,扇与东方审美、文化、习俗结合得越发紧密。文人墨客的吟咏绘画,良工巧匠的雕镂篆刻,名臣显宦的装饰点缀,让扇成为情志的表达、艺术的载体、哲学的寄托、身份的体现。

朋友以美术专长,尤工扇面,虽然常有求做扇者,但对于求扇之人用自己绘制的扇扇风纳凉却很不欢喜,一个扇面通常要耗时半个月时间才能绘成,用此扇面制成的扇子早已经不只是一件日常用具,还是一件工艺品。就像北宋王安石评论文章一样:“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一部分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不求实用,好的扇面千金难求。《红楼梦》里,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见过无数珍宝的贾赦,对“石呆子”那二十把“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的古扇念念不忘,强买不得,便害得“石呆子”下狱抄家,夺取而回。这样的古扇,和晴雯生气所撕的扇是不同的。不可否认,晴雯所撕之扇作为府里的日用具,一定也是当时的精品,但石呆子的古扇更是稀世之珍的艺术品,这一夺一撕之间可以窥见扇的艺术区别。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在扇的开合间,藏着我国哲学的思考和表达,太极扇是这种东方思考和智慧的具象。宫廷之中,点缀珍宝玉石的扇子里,透着皇权的尊贵。在浙江杭州的中国扇博物馆里,名扇琳琅满目,多显江南情调。而在寻常巷陌,一把蒲扇、竹扇,折扇、团扇,藏着人间驱暑避暑的夏日清凉,仿佛回归到了扇之为扇的纳凉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