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让非遗在乡土生活中焕发生机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5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日前在新疆和田举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兵团非遗项目所呈现出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为我们思考非遗传承路径提供了新的启示——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从来不是孤悬于生活之外的“标本”,而是深深植根于一方水土、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

相较于一些地方将非遗“博物馆化”的倾向,兵团非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接地气”。无论是军垦剪纸、套彩烙画,还是地方戏曲、手工陶艺,都与兵团人的日常生活、集体记忆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它们不是被刻意保存下来的“遗产”,而是自然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表达。这些作品题材多取材于屯垦戍边的奋斗历程,图案纹样凝结着创业时期的集体记忆,表演形式浸润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交融。这种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使得兵团非遗自然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传播活力。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传承群体所展现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传播热情。在展示现场,传承人们的讲解热情洋溢,演示专注投入,教学耐心细致。他们不仅展示技艺,更主动讲述作品背后的兵团故事、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这种热情,绝非单纯源于对技艺本身的热爱,更来自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感——他们视自己为兵团故事的讲述者、兵团精神的传播者。这种基于身份认同和文化担当的传承动力,比任何外部的支持或鼓励都更加持久和强大。

兵团非遗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非遗传承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生活语境。当前,一些非遗项目之所以面临传承困境,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们与当代生活的脱节,变成了缺少实用价值和情感连接的“空壳”。反观兵团非遗,它们之所以能保持活力,正是因为始终与兵团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结构同频共振。这里的非遗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刻传统技艺,而是不断以传统技艺为媒介,表达着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活态传承”,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方向。

当然,强调非遗的“生活化”,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拒绝创新。兵团非遗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传承人们展现出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他们积极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主动走进校园、社区,教授非遗体验课程;利用展会、网络等平台拓展传播渠道。这些创新尝试,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生的必要途径。

兵团非遗的生动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非遗保护工作应更加注重恢复和培育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联性,而非仅仅专注于技艺本身的记录与保存。政策支持应从“保护项目”向“培育生态”转变,通过搭建平台、创造场景,让非遗重新融入现代生活、重新参与文化建构。人才培养应更加重视传承人的综合素养提升,特别是其文化解读、当代转化和传播推广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连通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使者”。

非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年代是否久远,而在于它能否继续为我们提供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兵团非遗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来自生活、服务生活、高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期待更多非遗项目在乡土生活中扎下深根,在时代变迁中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百花园增添更多生机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