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裕功 王红镖
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画面:手机轻触地铁闸机“滴声”进站,便利店结账时用手机碰一下收银台秒速付款……这些“碰一碰”的便捷背后,都藏着同一种技术——NFC。它像隐形的电子纽带,让设备在指尖触碰的瞬间完成“对话”。
NFC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在彼此靠近时(通常不超过10厘米)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它基于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发展而来,支持双向数据交换,是一种简化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
在NFC诞生前,短距离非接触式通信已有两种主流技术——飞利浦的MIFARE技术,适用于欧洲的门禁与公交卡,加密性和兼容性好但仅支持单向识别;索尼的FeliCa技术,在日本用于电子钱包,有双向交互雏形却仅限本土使用且标准独立。
2002年,为了打破MIFARE技术与FeliCa技术各自的封闭生态,飞利浦与索尼合作,整合双方优势研发短距双向通信技术。历经数月攻关,团队先后解决了兼容性、双向数据交换难题,并定义了3种操作模式,覆盖从读取卡片到设备互联的多元场景。
2003年,这项整合性技术被正式命名为“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此后,诺基亚的加入推动成立了NFC论坛,技术标准得以进一步统一,最终让NFC从实验室走向了全球化的商业应用。
事实上,NFC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可以用简单的“发射和接收”来概括。当两个支持NFC的设备靠得足够近时,它们会通过电磁波交换信息。有趣的是,这种电磁波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给无源设备临时充电——比如手机触碰地铁闸机时,既发送了乘车码,又默默给闸机的接收器“喂”了点电量。整个过程无需网络支持,也不需要提前配对。
NFC之所以能迅速普及,还要归功于其多方面的优势——
使用方便快捷。对比扫码支付需要“亮屏—打开APP—调出二维码”的烦琐流程,NFC即便在手机锁屏状态下,只需一贴就能瞬间完成交易。NFC还可以一“芯”多用:同一枚芯片既能模拟银行卡,又能化身门禁卡、乘车卡等,堪称电子世界的“变形金刚”。
运行功耗低。对比蓝牙需要持续耗电维持连接,NFC在非工作状态几乎零耗能。这种特性尤其适合无源设备——比如医院的电子病历手环,仅靠NFC芯片就能存储患者信息,护士用设备一碰即可读取,无需电池也能维持10年寿命。
安全性能好。由于必须近距离使用,黑客想窃取数据得凑近到几乎脸贴脸的程度,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每次NFC交易都会生成动态加密代码,即使被截获也无法重复使用。
不过,NFC的推广路上仍横亘着沟沟坎坎。首先是距离限制带来的尴尬,几厘米的感知距离让其应用场景受到限制。另一重阻碍在于隐私管理,尽管支付需二次验证,但若手机不慎丢失,他人仍可使用某些已经绑定的账户。
NFC技术以其独特的特性,在安全与便捷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我们的支付、通行、连接和信息交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科技带来的便利,就在这“一触之间”悄然实现。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