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十三师红星一场二连的棉田里,浮竞文(左)为职工讲解棉花田间管理知识。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欣奕 摄
我叫李世林,是十三师红星一场二连职工,种了多年的棉花,是个“老棉农”。可在棉花种植上,我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3年前,我准备在承包地里继续种棉花,谁知遇上了“麻烦”。棉种播下去,到了出苗期,却迟迟不出苗。等棉苗露出头,却爬满了红蜘蛛,棉叶卷得像烧焦的纸,半块地的棉蕾往下掉。当年的收入比连队别的植棉户少了一大截。
作为一名种植户,看着长不好棉花的地,我心里急得不行。连队的特聘农技员浮竞文听说了我的事,他对我说:“叔,您别着急,听我的,这块地肯定能长好棉花。”
我心想:浮竞文是接受过专家培训的,听他的准没错。第二年播种棉花的时候,我就请他帮我解决出苗难的问题。
记得有回浇水,我到地里时,就见浮竞文蹲在田埂上扒土,他指甲缝里都是泥,也没顾得上处理。他手里拿着湿度计,在地里来来回回插了20多个点,随后蹲在田埂上,在笔记本上画了张滴水示意图,指着图对我说:“明天开始分三段调水量,头水得渗到30厘米深,二水时加2公斤滴灌肥,保准让种子喝饱水又不呛着。”我连连点头应着,心里想:这样的特聘农技员真是好样的,不怕苦不怕脏,一门心思只为棉花长得好。
去年7月20日一大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里传来浮竞文急促的声音:“李叔,您的棉花地里有红蜘蛛,得赶紧打药!今天我带着无人机过来了,保证给您高效打完。” 无人机作业后没多久,地里的红蜘蛛就销声匿迹了,棉花叶子重新舒展开来。此外,浮竞文使用无人机喷施药物,让我比往年少打两回药,每亩地帮我省了30元农药钱。
我怕棉花长不高,浇了很多水、施了很多肥,结果棉花秆子细得像筷子,结的桃很多是瘪的。发现这一问题后,浮竞文立即想办法帮我解决。采用了他的方法后,我家一亩地多收了几十公斤棉花。
自从浮竞文来我们连队后,我家的棉田像被施了魔法,单产达到500公斤,最高的一块地单产近600公斤。我特意在自家仓房角落留了一袋最好的籽棉,雪白的棉絮里裹着饱满的棉籽,那是要送给浮竞文的。浮竞文总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可我知道,没有他趴在地里数棉桃、蹲在田埂上算水肥的使用量,我家棉田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有浮竞文在,我今后种棉花更有信心了。
(李世林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欣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