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喜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应深刻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的历史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推动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
赋能社会治理决策优化。近年来,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广泛应用,不断释放出资源收集、整合、共享和流通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授权运营等方式,让公共数据在赋能政府高效治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平台,汇聚整合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能够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复杂社会现象的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驱动的政策仿真和情景推演技术,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社会系统模型,模拟不同政策选项在不同条件下的实施效果。决策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识别出潜在风险点,减少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赋能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一是提升服务便捷度。传统公共服务流程存在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影响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办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正在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智能审批”。二是实现服务个性化。每个社会成员的需求都是独特且动态变化的,传统“千人一面”的公共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通过对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和学习行为的深度理解,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内容和交互方式。三是拓展服务可及性。地理位置、身体状况、信息素养等因素,往往会影响部分人群获取优质公共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努力打破这些壁垒,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赋能社会安全保障。在风险感知上实现精准预警。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够实现对各类社会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态势研判,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在风险应对上实现智能防控。当前,各类传统安全风险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给公共安全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预测性警务等,正在深刻变革安防模式。在风险处置上实现高效响应。人工智能在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救助、灾后恢复等全流程中都能发挥关键作用。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显著增强社会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系统韧性。
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加速“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建设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感知社区内的人、事、物状态,实现对社区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运维的智能管理。推动网格化管理升级。通过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配备智能终端设备,网格员可以实时上报各类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等信息。后台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智能分类、分析和派单,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置。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开发智能化的公众参与平台,居民可以便捷地反映诉求、参与决策、监督执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防范人工智能应用风险。防范警惕算法偏见与歧视风险,要建立算法审计制度,定期检查系统的决策公平性;建立算法偏见的申诉和纠正渠道,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不受技术因素的侵害,坚守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防范数据滥用与隐私泄露风险,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的责任,规范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方式,强化数据加密、匿名化等技术保护措施,建立健全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机制。着力提升公民的数据素养和维权意识,确保数据在赋能社会治理的同时,公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据《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