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日期:08-18
●李雅晨 王国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大课题。我们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大课题。我们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一要坚持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健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制度机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加快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二要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将民生、文化、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基层、南疆地区倾斜,健全多层次、更加公平、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以信息化为手段拓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弥合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均衡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三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全面迈向现代化。
健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机制
一要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发挥好对口援疆机制作用,加强劳务协作,促进各族群众更加顺畅便捷地双向流动、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举措,在城乡规划、棚户区改造、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等方面做好规划,合理配置医疗、交通、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健全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互动机制,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要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建设高质量的各族青少年交流基地,常态化组织各学段学生参观学习和交流。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交流活动,稳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有关要求,深化混班教学、混宿生活,营造嵌入式校园生活环境,使各族学生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让“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成为常态。三要突出文旅融合。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培育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线路、演艺活动、旅游宣传品、主题游活动。
健全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制度机制
一要把理论研究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少数民族古籍中关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鲜活、有说服力的阐释。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流学科建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学科建设的中国自主性,牵引、带动现有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化设置,赋能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二要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和“大宣教”格局,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常态化开设“五史”相关课程,将“五史”教育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政课课程,以制度化、多样化形式强化“五史”教育效果。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工作。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三要充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案例、典型事迹,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个体生存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紧密联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四是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故事、兵团故事,持续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创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多形式宣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制度机制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同时也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法治化的新实践。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各族群众的行为准则和日常习惯。同时,建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立法工作的评估机制,优化民族事务立法的备案审查方式,在环节上要贯穿具体法律文件从立法到执法的全过程,充分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