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红 王玉堂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我国教育家教书育人实践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升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就是给人以理想,有理想才有奋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华文化中的教育理想,首先体现在对“道”的追求上。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崇高理想,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无不彰显着中国教育传统的精神高度。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大情怀、大志向,胸怀国家和民族,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价值追求,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者必以正”的思想。教育就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师者,人之模范也”。从孔子构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理想人格,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为士人精神注入了刚健的骨力。新时代人民教师一定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使自己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各因其材”的教育理念。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从《周易·临卦》“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到张载“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中华教育传统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心灵的滋养;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尊重个体差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大智慧,关注学生差异和个性特长,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进行个性化指导、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安其学、亲其师、信其道。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格物穷理”的宝贵品格。教育就是给人以知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从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张衡“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的追求;从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李时珍尝百草写下《本草纲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与实践、求真与创新的智慧,构成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系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期盼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大学问,勤于学、笃于行,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教育就是给人以爱,“有爱才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仁者爱人”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仁爱之心孕育着教师“诲人不倦”的奉献、“润己泽人”的无私、“淡泊名利”的情怀。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胸怀大爱,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秉持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品质,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士以弘道”“文以载道”的价值理念。教育就是拓展人的视野,好老师应该具有宽阔的胸怀和视野。孔子周游列国、墨子爱利天下、孟子倡言仁政,《尚书·虞书·尧典》中有“协和万邦”的理想,《礼记·礼运》中有“天下为公”的宣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与以文化人的实践智慧。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大胸怀、大格局,自觉肩负起心系人类前途命运、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教育使命,培养出有历史厚度、未来眼光、中华气派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回望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从孔夫子到蔡元培,从朱熹到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如同一脉清泉,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沃土。这种精神既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师者之乐,也包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情怀;既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追求,也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担当。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而这种自信的深层支撑,正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既有民族根基又有世界眼光、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